在那個盛大的殘障兒童就業表彰大會結束後,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巴黎藝術學院的屋頂,星光灑落在他們身上,二人的心中滿是對過往艱辛的感慨,更有對未來的無限期許。殘障兒童文創教育平臺已然成為了殘障兒童走向社會的堅實橋樑,而他們深知,這只是漫長榮耀之路的一個新。
隨著越來越多殘障兒童成功就業,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的表現開始受到廣泛關注。小麗入職一家大型傳媒公司擔任文字編輯兼手語翻譯,起初,同事們對這位聽力障礙的女孩還心存疑慮,但小麗憑藉著超高的工作效率和對細節的極致把控,很快就贏得了大家的認可。在一次重要的宣傳專案中,公司需要製作一系列關於殘障群體的公益廣告,小麗主動請纓,她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廣告策劃提供了許多獨特的創意和視角。她用手語比劃著向團隊闡述想法,透過手語翻譯,那些充滿溫度與力量的話語感染了在場的每一個人。最終,這個專案大獲成功,廣告播出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也讓公司的社會形象得到了極大提升。公司領導在表彰大會上特別提到小麗:“她的加入,為我們的團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不一樣的思維方式,讓我們看到了殘障群體的無限潛力。”
張偉在園藝工作中也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毅力。他不僅熟練掌握了各類植物的養護技巧,還對園林設計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一次城市公園的改造專案中,張偉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計方案,將殘障人士的需求融入其中,打造一個無障礙且充滿藝術氛圍的休閒空間。他利用業餘時間,查閱大量資料,繪製了詳細的設計圖紙。當他帶著圖紙向專案負責人展示時,負責人被他的用心和才華所打動。儘管張偉在溝通和表達上存在一定困難,但他透過文字和簡單的圖畫,努力讓大家理解他的設計理念。經過團隊的共同努力,公園改造專案順利完成,這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公園成為了城市的新地標,張偉也因此成為了公司的明星員工。
這些殘障員工的突出表現,引發了社會對殘障群體就業的全新思考。各大媒體紛紛報道他們的事蹟,一時間,殘障群體就業成為了社會熱議的話題。許多企業開始主動反思自己在殘障群體就業方面的不足,積極與殘障兒童文創教育平臺聯絡,尋求合作機會。
成奇勳和曹尚佑抓住這一契機,決定進一步拓展平臺的國際就業合作。他們收到了來自美國一家知名科技企業的邀請,對方希望與平臺合作,為殘障人士提供軟體開發相關的工作崗位。成奇勳和曹尚佑立刻帶領團隊前往美國進行洽談。在與美國企業的會議上,氣氛熱烈而緊張。美國企業代表對殘障人士在科技領域的工作能力表示出濃厚興趣,但同時也提出了嚴格的技術要求和培訓計劃設想。
成奇勳說道:“我們的殘障學員們有著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學習能力,只要提供合適的培訓和支援,他們一定能在科技領域發光發熱。我們可以根據貴公司的需求,制定個性化的培訓方案,確保每一位學員都能達到崗位要求。” 曹尚佑補充道:“而且,我們平臺擁有豐富的殘障教育經驗和專業的師資團隊,能夠為學員們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和技術支援,幫助他們順利融入工作環境。” 經過多輪艱苦的談判,雙方最終達成合作協議。
回到巴黎後,成奇勳和曹尚佑立刻著手選拔合適的殘障學員,並組織專業的技術團隊和心理諮詢師為他們制定培訓計劃。培訓過程中,困難重重。一些學員因為身體殘疾,在操作電腦和學習程式設計知識時遇到了比常人更多的困難。比如,一位患有腦癱的學員小王,手部顫抖嚴重,在敲擊鍵盤時經常出錯,這讓他一度陷入自我懷疑,產生了放棄的念頭。心理諮詢師發現後,及時與小王溝通,耐心地鼓勵他:“小王,你每一次的嘗試都是進步,不要害怕失敗,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技術團隊也為他量身定製了一套輔助裝置,透過特殊的軟體和硬體結合,讓他能夠更準確地操作電腦。在大家的幫助下,小王逐漸克服了困難,學習進度越來越快。
隨著國際就業合作專案的推進,平臺的就業服務專業化水平也亟待提升。成奇勳和曹尚佑決定邀請全球頂尖的就業指導專家和殘障權益保護人士,舉辦一場國際殘障就業服務研討會。研討會在巴黎藝術學院盛大開幕,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在研討會上,一位來自英國的專家分享了他們在殘障就業服務方面的先進經驗:“我們透過建立殘障就業資料庫,將殘障人士的技能、興趣和企業的崗位需求進行精準匹配,大大提高了就業成功率。” 另一位來自日本的專家則提出:“我們注重對殘障員工的長期跟蹤服務,不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