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奇勳和曹尚佑站在巴黎藝術學院的花園裡,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心中滿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然而,他們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平臺恢復活力帶來的喜悅,新的挑戰與機遇便接踵而至。
隨著新課程的研發完成,平臺準備將這些融合康復訓練與藝術教育的創新課程推向全球。但在推廣過程中,卻遭遇了部分傳統教育人士的質疑。一位資深的教育評論家在社交媒體上發表文章稱:“將康復訓練與藝術教育生硬結合,看似創新,實則可能分散孩子們的注意力,影響他們對藝術的純粹追求,這種做法缺乏科學依據。” 這篇文章引發了廣泛的討論,許多人開始對新課程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產生懷疑。
成奇勳和曹尚佑看到這篇文章後,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深知,新課程的推廣關係到平臺的未來發展,也關係到無數殘障兒童能否獲得更全面的教育。於是,他們決定再次召開專家研討會,邀請全球頂尖的教育學家、康復專家和殘障兒童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討新課程的可行性和科學性。
研討會當天,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們齊聚一堂。成奇勳首先發言:“各位專家,我們推出的新課程旨在為殘障兒童提供更全面、更個性化的教育服務。我們知道這些課程在教學方式上有所創新,也因此受到了一些質疑。今天邀請大家來,就是希望共同探討,讓新課程更加完善。”
一位來自英國的康復專家約翰率先發言:“從康復醫學的角度來看,透過藝術創作來鍛鍊肢體殘疾孩子的手部精細動作和身體協調性是有科學依據的。藝術活動可以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康復訓練不再枯燥。” 接著,一位來自美國的教育學家艾米麗也表示:“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融合課程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培養孩子們的綜合能力,這與現代教育理念是相符的。”
在專家們的討論過程中,也有不同的聲音。一位傳統藝術教育專家提出:“雖然融合課程有其優勢,但我們不能忽視藝術教育本身的專業性。在課程設計中,要確保藝術教育的核心地位,不能讓康復訓練喧賓奪主。” 成奇勳和曹尚佑認真傾聽著每一位專家的意見,不時點頭記錄。
經過一整天的深入討論,專家們最終達成了共識。大家認為,新課程的理念是可行的,但在實施過程中,需要更加註重課程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運用。要根據不同殘疾型別和程度的孩子,制定個性化的教學方案,確保藝術教育與康復訓練有機融合,相互促進。
為了讓新課程得到更廣泛的認可,成奇勳和曹尚佑決定在部分地區開展試點教學。他們挑選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殘障兒童教育機構,組織專業的教師團隊進行新課程的教學實踐。在試點教學過程中,教師們密切關注孩子們的學習情況和身體反應,及時調整教學方案。
在一所位於非洲的殘障兒童學校裡,一位名叫艾麗的小女孩,因小兒麻痺症導致手部活動不便。在學習融合課程之前,她對藝術創作充滿了恐懼,認為自己無法完成繪畫作品。但在參加了新課程的學習後,她逐漸掌握了一些特殊的繪畫技巧,透過使用輔助工具,她不僅能夠畫出美麗的圖案,手部的協調性也有了明顯的提高。艾麗的老師激動地說:“這些融合課程真的太神奇了,不僅讓孩子們學到了藝術知識,還幫助他們在康復訓練中取得了進步。”
隨著試點教學的成功,新課程逐漸得到了更多人的認可。然而,就在平臺準備全面推廣新課程時,一個意想不到的喜訊傳來 —— 線上教育平臺獲得了國際教育領域的最高獎項 “全球教育創新獎” 的提名。這一訊息讓整個團隊都沸騰了起來,大家沉浸在喜悅之中。
但喜悅之餘,成奇勳和曹尚佑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獲得提名意味著平臺要在全球教育界的聚光燈下展示自己的創新成果和教育理念。他們深知,這不僅是對平臺的一次考驗,也是向全球推廣殘障兒童文創教育事業的絕佳機會。
為了在頒獎典禮上完美展示平臺的成果,成奇勳和曹尚佑帶領團隊開始了緊張的籌備工作。他們精心製作了展示影片,詳細介紹了平臺的發展歷程、課程體系、教學成果以及殘障兒童在平臺上的成長故事。同時,他們還邀請了幾位在平臺上取得顯著進步的殘障兒童及其家長作為嘉賓,一同前往頒獎典禮現場。
頒獎典禮在紐約的一座豪華酒店舉行,來自全球各地的教育界精英齊聚一堂。成奇勳和曹尚佑身著正裝,帶領團隊步入會場。現場氣氛莊重而熱烈,各大教育機構的代表們紛紛展示著自己的創新成果。
輪到線上教育平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