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藝術學院的校園裡,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在成奇勳和曹尚佑身上,他們望著平臺上不斷跳動的合作資訊與殘障人士滿含期待的留言,心中被對未來的憧憬填得滿滿當當。然而,當平臺決心朝著殘障兒童教育、康復等領域拓展時,一道道難關如巍峨高山橫亙在眼前。
首當其衝的便是資金難題。投身殘障兒童教育與康復專案,不僅需要打造專業的教學場地,購置先進的康復裝置,還得聘請一批專業的師資和康復治療師,每一項都是巨大的開支。儘管平臺此前積累了一定的資金和社會捐贈,但面對如此龐大的專案規劃,資金缺口依舊大得驚人。
成奇勳和曹尚佑趕忙召集財務團隊與核心成員,會議室裡氣氛凝重。財務主管眉頭緊鎖,聲音中透著焦慮:“按咱們目前的資金儲備和收入狀況,最多撐得起前期的部分投入,後續資金毫無頭緒。要是不趕緊解決,這些新專案怕是要半途而廢。” 成奇勳沉思片刻,目光堅定:“一方面,加大募捐力度,把新專案的意義和規劃原原本本展現給社會各界,爭取更多愛心捐贈;另一方面,主動出擊,和更多企業、機構建立合作,謀求長期資金支援。”
曹尚佑攬下了與企業、機構溝通合作的重任。他帶著精心準備的專案計劃書和成果展資料,奔波於各個潛在合作伙伴之間。在與一家大型企業洽談時,曹尚佑熱情洋溢地介紹:“我們平臺一直致力於改善殘障群體的生活,現在計劃拓展到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這需要大量資金和專業資源。貴企業實力雄厚,在社會上影響力巨大,如果攜手合作,不僅能為殘障兒童帶來希望,也能提升貴企業的社會形象,實現雙贏。” 企業代表雖被曹尚佑的真誠打動,但對投資公益專案仍心存顧慮,擔心資金回報和專案可持續性。曹尚佑不慌不忙,詳細展示了平臺嚴謹的預算規劃和預期社會效益分析,強調專案的長期價值。經過多輪艱難談判,企業終於鬆口,答應提供一筆可觀的資金,並願意在裝置和技術上提供支援。
與此同時,成奇勳帶領團隊發起新一輪公益募捐。他們精心製作宣傳影片,真實呈現殘障兒童的艱難處境和對教育、康復的急切渴望。影片裡,一個腦癱兒童在接受康復訓練後,第一次艱難地邁出腳步,這一幕深深觸動了無數觀眾的心。影片在社交媒體廣泛傳播,引發大量關注和轉發。愛心人士紛紛解囊,曾經受助於平臺的殘障人士也積極響應,用親身經歷呼籲更多人支援。
解決了資金問題,專業人才短缺又成了棘手難題。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急需具備特殊教育、心理學、康復醫學等專業知識的人才,這類人才本就供不應求,招聘工作舉步維艱。
成奇勳和曹尚佑意識到,僅靠外部招聘遠遠不夠,必須構建自己的人才培養體系。他們主動聯絡多所高校和專業培訓機構,共同開設針對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的課程與培訓專案。同時,在平臺內部推行導師制度,讓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指導新員工,助力他們快速成長。在與一所高校的合作洽談中,成奇勳誠懇地說:“我們希望與貴校攜手,培養一批既有專業技能,又滿懷愛心與責任感的人才,為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事業注入新鮮血液。” 校方代表對合作計劃很感興趣,雙方迅速達成合作協議。
然而,在與新合作方的合作過程中,平臺又遭遇了理念衝突。在和一家國際知名的殘障兒童康復機構合作開展康復專案時,雙方在康復理念和方法上產生了嚴重分歧。對方機構堅守傳統康復模式,注重高強度訓練和標準化流程;而平臺則希望引入更具創新性和個性化的康復理念,根據每個殘障兒童的特點量身定製康復方案。
成奇勳和曹尚佑得知後,親自前往對方機構溝通。在面對面的會議上,對方負責人態度堅決:“我們用這種傳統康復模式多年,效果顯著,為啥要冒險嘗試新的?” 成奇勳耐心解釋:“我們理解您的顧慮,可每個殘障兒童都是獨特的個體,需求和康復潛力各不相同。我們想結合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為孩子們提供更精準有效的康復服務,並非摒棄傳統,而是在其基礎上創新最佳化。”
為消除對方疑慮,成奇勳和曹尚佑邀請行業權威專家,對兩種康復理念和方法進行深入分析對比。專家透過實際案例和資料表明,個性化康復方案能更好激發殘障兒童潛力,提高康復效果。經過多輪討論協商,對方機構最終認可了平臺的理念,雙方達成共識,共同制定出一套融合傳統與創新的康復方案。
隨著一個個難題被攻克,平臺在殘障兒童教育和康復領域的專案逐步步入正軌。新建成的殘障兒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