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你們家人也在,城破我們必被遼人屠殺,你們家人也可能被屠殺。
幾句話便將三軍士氣鼓動起來。
然後讓集巡檢史普帶著士兵防禦。
遼軍拼命地攻城,城頭上用提前準備好的壘石巨木往下砸,甚至將房屋都拆了,用木頭砸下去。
登上城頭,史普帶著諸將哪裡有危險就補救哪裡,一次次又將遼軍擊下城頭。
猛攻了十幾天,蕭燕燕傻眼了。
瀛州城岌岌可危,實際從一開始攻打時瀛州就岌岌可危,但這十幾天的代價,三萬多遼兵死於這個城牆下,傷者幾乎達到六萬人。
不能再打下去,再打下去,就是攻下了瀛州,三十萬遼軍也丟失了一半兵馬。
於是迅速撤走,儲存實力,撲向大名府。
然後傲氣的蕭燕燕破天荒地做了一件事,請和。
趙恆在京城便收到一個人的來信,王繼忠。因為斥候的作用,趙恆沒有弄出以為王繼忠戰死的烏龍。蕭燕燕抓到王繼忠後,十分善待,加官,賜契丹族中美貌出身良好的女子為其妻,這種情況下有三個選擇,一是象楊業與文天祥那樣壯烈就義,決不屈服。不過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了,所以他們才能被後人敬仰,稱為偉大的存在。其次象張元洪承疇汪精衛那樣,馬上屈服,然後為了效忠,帶著夷人瘋狂地對同族人展開屠殺。有,還真有不少。包括郭靖的大半個師父丘處機也是這類人,儘管他沒有直接用屠刀對準自己的同胞,但在元蒙攻打花剌子模時,丘處機見了成吉思汗說了一句話,我循天理而行,天使行處無敢違。這個我非是指他本人,而是我方我們,就是元蒙,隱約的意思就是南宋不行了,蒙古取天下是天理。所以元蒙將注意力漸漸從西亞轉移到中原。為什麼這麼做,傳教啊。
還有一類人,如周作人,王維,氣節誠可貴,生命價更高,王繼忠無奈了,生命寶貴,再加上蕭燕燕對他不錯,於是投降。相信這是大多數人的選擇,但他與張元等人有著本質區別就是雖投降了遼國,但不會帶頭將遼國禍水往宋朝引,傷害宋朝百姓。
因此多次提議蕭燕燕與宋朝和好。
得到他的一些訊息後。趙恆本來就不是慘忍的主,更不會做出漢武大帝對李陵一家子的事。況且王繼忠算是他的藩邸舊人,還賜其几子為官。
王繼忠先在信中主動承認了自己於望都一戰中的失敗。沒有怪周瑩,也沒有怪王超,然後解釋了議和的意義,並且表示遼國蕭燕燕與皇上為了兩國百姓,都想議和。
這封信讓宋朝大臣們產生了分裂。
原因很簡單,無論是南邊李繼隆他們的部下,或者是中路雷有終他們的部下,還在路上。
而且他們到達後,還不能投入戰鬥。畢竟有的走了一千多里路,有的走了兩千多里路,到達後必須得休息一段時間,才能恢復戰鬥力。
但整個北方鋪滿了幾十萬遼國鐵騎,與河北邊境音訊完全失去了聯絡,甚至傳來瀛貝翼等州全部滄陷的訊息。
能和平也不錯。
特別知道真相的人仍不多,上次宋九被迫無奈,在政事堂將真相說出來,然而能在政事堂議事的官員不過二十幾人。都是宋朝最頂尖的重臣,不管對宋九此舉有多少怨恨或支援,這麼大的事皆不敢洩露的。至少現在這些大臣還沒有為了打擊政敵,不顧國家亡國。
因此其他大臣不知真相。附和同意議和的人更多。
主要是瀛州大捷訊息未到。
聽著大家議論,宋九忽然睜開眼睛,問:“遼國氣勢洶洶而來。以前先帝與陛下多次請和不同意,為什麼在佔據優勢情況下他們反而主動請和?”
這是一個問題。
趙恆道:“為何?”
“有兩種情況。他們在河北遭到重創,擔心失敗了。所以逼陛下議和,得到好處,及時撤軍回國。第二個可能就是迷惑我們,削弱我們的勇氣,同意議和了,那麼我們就會不備,將士也沒有信心浴血奮戰,那麼兵臨大名府,拿下大名府後,大軍抵達黃河,馬上就到了最冷的時刻,黃河冰封,遼軍鐵騎可以從容渡過黃河。國家危矣。”
究竟當時蕭燕燕是什麼想法,這成了一個謎團,不過宋九想出一個折中的辦法:“若是議和也最好不過,但想和好,大家必須拿出一些誠意出來。若是要關南十縣,那絕對不能答應,丟掉了關南十縣,遼國鐵騎隨時輕易就衝到黃河邊來了,那無疑是亡國之道。因此求地我們不能同意,若是求財,倒是可以談一談。”
趙恆額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