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直敢言而忽視其聒噪不休。”
“啊?”小寇差一點尖叫起來。
“卿良言啊,”趙匡義又說道。
實際許多大臣提了“良言”,然而趙匡義未必會聽得進去,聽得進去未必會執行。
宋九繼續說道:“國家選士,渠道有五,功勳子弟與士大夫的子弟蔭補得進,建立邊功的將士,科舉,書院,各地推薦上來的民間奇士與表現不錯的胥吏。這五者取士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蔭補子弟多看到父親理政,耳聞目睹之下,實際就有了一些做官員的底子。而且他們家庭情況也不錯,不會過份貪婪錢帛。然而過多了,以後國家就會官官相護,形成一個強大的利益集團,貧者益貧,富者益富,貴者益貴,民間怨氣增加,不利於國家和睦,故趙普與太祖皇帝提出齊人之說,也就在於此。”
“建立邊功的將士,有功當賞,諸將才肯奮戰,有過當罰,諸將才不會懦弱,然而國家也要量才施用,他們長於戰爭,而短於吏治,可提撥,但非文武兼備者,儘量以其擔任武職,以免曹翰貽害潁州之禍發生。”
“科舉用人,多是飽讀儒家書籍的文士,儒家講浩然之氣,出世,仁愛,忠君愛民,這是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那就是往往書生意氣,紙上談兵,自以為是。趙括紙上談兵,害了趙國,文人紙上談兵,貽害也非同小可。因此可以用,但必須讓他們多在地方磨礪,將理論與實踐結合,才能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官員,減少浮躁之氣。”
“書院子弟教的是物格學,長於技術,卻短於治國教育,因此臣以為可以選做輔官,輔官各級官員,共同治理國家或者地方。”
“最後就是民間推薦上來的奇人異士,有,但臣以為象諸葛亮之流終是很少,同樣必須磨勘一段時間後,看成效方可重用。提起這類用人,臣都想到了武則天用人,她讓各個士子提出請求,要官給官,做得好提撥,做得不好立即黜廢。這樣用官有優點有缺點,但確實讓武則天選出一些好官。那就與臣所說的一樣,就是看,不是聽,看他們做得如何,才能選用。然後是胥吏,胥吏能得各級官員推薦者,一般都是有能力的,可是胥吏往往又老於世故。因此如何選士,如何用人,要區別對待。”
沒有說其他,就專門講了如何選官,如何用官。
但讓一些大臣感到納悶。
宋九自趙普下去後,略有些避嫌之舉,所以很少發話。
然而不代表著他不做事,如這次西北大捷,似乎早就在西府計劃好了的。
有人又在臆測,難道前段時間兵力調動頻繁,正是為了這次戰鬥準備的?似乎也不象啊,還有河北那邊呢。
但王沔下去了,李沆與賈黃中肯定不會過問這件事,要麼李昉,他這次上來,擺明了就是帶一帶,班還在張齊賢之下。張齊賢是怎麼下去的,還不是以前東府帶著大家抗議,將張齊賢弄到河東去的?因此繼續不大管事兒。
所以有人臆測,但沒有人發問。
可這次就奇怪了,為什麼宋九忽然進諫那麼多?
解釋不通啊,難道朝廷想讓宋九進入中書?這是進一步上位前的前奏?
趙匡義道:“是啊。”
他也能感受到,這批新進士提撥上來,多少有些浮躁了。
這是宋九臨離開京城的良言,不然宋九避嫌,都不會說出來,儘管說得很委婉。
朝廷又大捷了。
全國上下聞之歡騰一片。
誰都不想做一個窩窩囊囊國度的百姓,甚至讓大家選擇,寧肯做盛唐時的貧困子民,都未必做宋朝的一個小康之家。
但就在這時,朝廷下了一道詔書,詔潘美以同平章事檢校太保宣徽北院使身份回京,而讓宋九以平章事判太原尹兼河東路兵馬都部署的身份去河東替換潘美。
詔書頒發後,許多人不解。
宋九下去,手中的權利略比潘美大一點,但也就那麼一點兒,基本宋九現在擁有的權利潘美以前也擁有了。相比於宋九現在的官職,宋九等於是貶放到河東。
不對頭啊,宋九並沒有犯錯,為何下去?
王化基忍不住,這時不管什麼忌諱不忌諱了,便責問趙匡義:“陛下,朝廷無錯貶放大臣,是謂讓天下人寒心也。”
趙匡義伸了一個懶腰,道:“王卿,非是朕之意願,而是宋卿之要求也。”
然而他在心中好笑,王化基,你不懂啊,這樣朕才能用宋九用得更長遠哪。(未完待續。。)
第四百五十章 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