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工廠之中,就有這家紡織廠。所以當我將他們召集到一起並宣佈壞訊息的時候,其中的一些人不禁流下了眼淚。他們的第一反應是,再也不願意見到我這個人了,可見資本家也並不都如人們印象中那般冷酷無情。

不過,自他們的父親創立Ko·,至今已過了半個世紀,如今的一切都在改變。曾經有一次,禪宗大師鈴木俊龍(Shunryu Suzuki)被要求用一句話來總結出佛家思想,在場的觀眾鬨堂大笑,覺得這根本不可能,而鈴木卻應答自如,“很簡單,”他答道,“萬事皆更變。”推而廣之,這條佛門要義同樣可以用於世人。Ko·的所有者們要想順應新形勢,就必須放下他們的一些忠義信條,但這樣做的同時必須深思熟慮,著眼大局並且敢於大膽嘗試。

最後,他們還是關閉了這家工廠,但他們堅持要為失業的員工重新找到工作。實話說,這拖延了倒閉的程序,也造成了一些不便和額外開銷,但這至少表明了Ko·家族真正地講求信用。在這之後,我繼續為Ko·做了一段時間的諮詢工作。

後來再回顧這件事情,我才認識到:和商人們一樣,我們也是在解決目的問題,不過當時沒有人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的任務是為Ko·修改它原有的英雄主義目的,以適應新的商業形勢。雖然商業上的許多其他概念也經常同目的聯絡起來,但沒有一個能等同於目的。目的不是某種責任,也不是“使命”、“願景”,或是“價值標準”―至少你不能將目的同它們歸結為一類。目的並非是採取某項行動的原因,更不是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工具,同樣,目的也不是品牌的象徵或某種約束力(例如規章制度)的代表。

目的與這些概念都不一樣,因為目的歸根結底是對行動的召喚,但為了讓目的更加明確,更能發揮其召喚力,在企業嚴肅對待目的問題的同時,也應該理解那些易與目的相混淆的概念。

對於許多公司來說,他們首先要做的是:將目的同利潤最大化這個最有影響力的概念區分開來。

目的與利潤

經濟學家如米爾頓·弗裡德曼一直持這種觀點:利潤最大化應當是企業的目的。1任何一家公司都要靠賺取利潤來生存發展,但謀取利潤最大化無法成為一項道德責任。

支援利潤最大化是公司唯一要務的說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說法認為利潤最大化必將帶來快樂的最大化,最後人們能皆大歡喜。這當然是好事,問題是利潤最大化並不一定能產生最多的快樂,而且,如果人們真正以追求快樂為目標,利潤最大化充其量只能算一條務實之策,而無法作為道德責任。

第二種說法認為由於公司董事對持股者所負有的法律信託責任,利潤最大化應當是公司唯一的職責。這種情況只限於美國,而在英國和其他國家,公司的董事總體來說對所持股公司負有更大的信託責任。即便如此,這些國家也普遍認為管理者有義務儘可能賺取利潤。這種觀點同樣難以立足,雖然實現利潤最大化的確是董事們的義務,但我們絕對不應該把它看成是唯一要務。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目的與管理和長遠考慮

關注企業管理的人認為:企業的目的自然應該是為滿足股東或顧客的需求而服務。在現實中,大多數企業正是依照這種模式來運營的。短期內,一位公司管理者必須同時滿足消費者、員工、股東和社會公眾的需求,否則他將不能勝任,甚至官司纏身。

有些公司不拘泥於這些眼前利益,轉為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問題:如果我們欺騙顧客、壓榨員工、利用公眾,到最後只會自食其果。再看看光明大道:如果善待股東,我們自然會得到員工和顧客的信任,公眾也會因此而尊重我們。這樣,我們能建立起和諧的業務關係,公司也同時增添了一項無形資產。

然而,長遠打算仍然不同於目的,但它也許能反映出公司的目的。要說明目的之於長遠考慮的例子,我們可以看一個經典的案例,發生在強生公司旗下的泰諾止疼藥事件。1982年,由於有些地方售出的藥品包裝說明出現了錯誤,誤導了一些人過量服用該藥而造成死亡。這明顯不是強生公司的過錯,而且問題只發生在為數很少的幾個藥店,但是強生仍決定撤下所有該藥品。幾個月之後,當泰諾再度上市時換上了防改動包裝。短期之內,強生確實遭受了一定的經濟損失,華爾街人士們甚至認為泰諾這一品牌會因此消失,但強生卻堅信(事實證明他們的信念是正確的):從長遠看,收回藥品這一決定將為公司謀取最大利潤,這不僅會使公司的實力增強,而且會使人們更加堅信―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