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后當年還是太子嬪的時候就是魯榮伺候得她,一轉眼已經過去了二十年,其實宣德帝登基後魯榮有機會跟孫太后去京城,不過孫太后當時找了他讓其留在南京。
畢竟孫太后當時的情形不怎麼好,張氏太皇太后對胡皇后十分寵愛,孫太后在宮裡沒有一點兒勢力,倒不如讓魯榮留在南京發展。
這些年來,魯榮能熬到南京宮廷內務總管的位子,自然離不開孫太后的支援,相對於紫禁城,孫太后在南京皇宮的事務上更有發言權。
“你應該謝的是忠王爺,忠王爺向皇上舉薦了你,你才能來京城。”孫太后望著跪在地上的魯榮,微笑著說道,“從今以後你可要盡心給皇上辦差,千萬不要辜負了哀家和忠王的期望。”
“奴才明白,一定全力輔佐皇上。”魯榮聞言不由得吃了一驚,萬萬沒想到這裡面還有李雲天的關係,以前他可從沒有與李雲天有過來往,隨後鄭重其事地回答了孫太后。
“只要你心裡裝著皇上,那麼以後如果有什麼委屈的話哀家給你做主。”孫太后對魯榮的反應很滿意,沉吟了一下後說道。
“奴才謝過太后,以後必當為皇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魯榮心中頓時大喜,這意味著孫太后以後就是他在皇宮裡的靠山了,連忙向孫太后磕頭謝恩,如此一來就能與宋大山和王振抗衡。
否則的話,魯榮的這個紫禁城內務副總管、司禮監次席秉筆太監、東廠廠公就只能是徒有虛名而已,很快就會被宋大山和王振給架空。
孫太后的嘴角流露出了一絲得意的笑容,有魯榮當她的耳目那麼她就能知道朝廷上的動向,替正統帝好好地看住大明的江山。
“忠王不愧是忠王,高瞻遠矚,謀略深不可測!”隨後,孫太后在心中暗暗感慨了一句,當年讓她把魯榮留在南京皇宮的人正是李雲天,要不然今天魯榮在紫禁城裡只是一名中級宦官罷了,根本沒有資格擔任紫禁城內務府總管一職。
可如今不同,魯榮貴為南京皇宮的內務總管,不僅有著足夠的資歷調來京城任紫禁城的副總管,而且還帶來了一批心腹手下,足以使得他在內廷站穩腳跟。
與李雲天一樣,孫太后也希望內廷裡的各方勢力相互牽制,否則就有失控的危險,畢竟內廷代表了皇帝的旨意,要是失去了制衡那麼很可能會揹著皇帝行事,這可是孫太后所不希望看見的一幕,在她看來內廷的宦官就是皇家的奴才,豈能越俎代庖?
魯榮的意外出現使得內廷的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內廷一些宦官趁機投靠到了魯榮的門下,使得背倚孫太后的魯榮很快就壯大了勢力,成為了內廷中除了宋大山、王振和金英外的第四大勢力。
雖說內廷由宋大山這個內務總管以及王振、金英和魯榮三名副總管掌控,但由於金英行事低調,故而內廷的權力實際上由宋大山、王振和魯榮瓜分,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
金英經歷過許許多多的風雨,早就把名利權勢看得非常淡了,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雖然正統帝依然信賴他,但他很顯然無法跟自小跟在正統帝身邊的宋大山、王振,以及孫太后的心腹魯榮相比。
所以,金英選擇了遠離朝堂上的糾紛修身養性,暗自蟄伏起來等待著復出的時機。
由於宋大山對司禮監並沒有興趣,故而內廷的矛盾和爭鬥就集中在了王振和魯榮的身上,兩人身後都有所倚仗自然不會輕易退讓。
而引起王振和魯榮爭鬥的核心就是東廠的控制權,只有控制了東廠才能掌握打擊朝堂文武百官的權力,以前由於王瑾的退讓東廠實際上被王振掌控,而魯榮肯定不會坐視王振越界。
這正是李雲天所希望看見的一幕,由此一來王振就會被魯榮制約住,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為所欲為了。
第1225章 報信
圓覺禪寺。
一間禪房內,金英雙手合十坐在蒲團上打坐,態度十分虔誠。
由於明朝皇帝比較崇尚道教,故而在內廷的宦官中像金英這樣信佛的人並不多,自稱“奉佛弟子”。
這座圓覺禪寺就是金英所修建的,以報答前朝各皇帝恩寵為名用歷來所獲賞賜以及募捐所得的金銀,在明仁宗賜給他的武基莊田房舍上建造而成。
圓覺禪寺的規模不小,中有如來殿,左為觀音殿,右地藏殿,前天王殿,後圓覺殿。廊廡繪有五百羅漢像。
此外,寺裡還有鐘鼓樓,禪堂,齋堂,僧房,外有山門、金剛具像。
圓覺禪寺建成後,金英又將賜給他的田土、樹株佈施給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