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
中國革命同俄國以及歐洲先前的革命之間的差別,當然不像前面一句話
的歸納所道出的那樣明顯,如果撇開井岡山不談,即使在江西也有一些小型
的工業,因而也有一些工人,在 1927—1949 年這一整個時期,都有紅軍在理
論上所從屬的中國共產黨,因此,這不是一個軍隊領導農民的問題,而是黨
和軍隊領導城鄉“群眾”的問題。貫串這 22 年的大部分時間,事實一直是黨
以有效的辦法,作為靈魂或寄生物存在於軍隊的肌體內,甚至在中國共產黨
本身公開出現於鬥爭舞臺上時,它也是依靠紅軍作後盾才得以生存,而不是
依賴它的工人階級基礎的團結一致。並且,即使黨和軍隊,沒有很大一部分
人口的支援,也都堅持不下去,這樣一種共產主義運動與人民的關係,與過
去所知道的都大不一樣。
正如以後若干年毛澤東本人所指出的,中國革命與蘇聯革命模式的不同
點,不僅在於中國共產黨人進行武裝鬥爭,和在農村進行武裝鬥爭。不同點
還來自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遠在實際取得政權以前,即對各不相同的,但
常常是相當大的地區和人口實行了有效的政治控制。因為這個緣故,中國的
共產主義運動參與了與人民的三重關係:革命軍隊的關係,設法從群眾“海
洋”獲取軍隊作戰所必需的支援;“先鋒隊的黨”的關係,設法指導無產階
級完成它的歷史使命;政府,即國中之國的關係,在政府的職能中與其控制
下的全體居民在許多層次上建立一個複雜的、相互作用的網路。
毛澤東是最能與中國革命特有的現實協調的領袖之一,領袖與群眾關係
的各個不同方面,都能在他的思想中表現出來。在原則上使所有的這些關係
具有活力的中心概念,就是“群眾路線”。
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體現中國共產黨政治思想傳統的一個極為重要的
要素,它把中國的共產主義從蘇聯的共產主義分開。儘管毛澤東只是在 40
年代初才從理論上對它加以全面的研究,可是關鍵的概念和方法卻是在前 15
年中漸次出現的,這一時期僅僅為了要生存下去,中國共產黨人就必須與他
們在其中工作的群眾建立最密切的關係。
可是與人民在一起工作,對毛澤東來說,並不意味著在他們之中迷失方
向,放任群眾自發行事,也不應對延安傳統幻想化,或感情用事,認為毛澤
東是一個相信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擴大民主”的人。在 1943 年 6 月 1
日的有名的指示裡,毛澤東第一次把他的群眾路線的思想系統化。它確實反
映了他所關切的事,即政策制訂者應該傾聽下級的意見,並向基層的經驗學
習。他的“領導核心同廣大群眾密切地結合起來”和“總結群眾鬥爭的經驗
意見”的指示是非常嚴肅認真的。不過最終目的還是把“群眾的分散的無系
統的意見”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然後,“又到群眾中去作宣傳解釋,
化為群眾的意見……”①
換句話說,要對群眾做工作,使群眾自己無法詳細闡述的意見化為群眾
的意見。這樣的說法,與列寧的階級覺悟只能從外面注入無產階級的觀點之
間,存在一種值得注意的對比。可是毛澤東的領導方法與列寧的領導方法卻
極為不同。他們各自所領導的革命也是如此。我們現在來看看從 1927 年開始
毛澤東關於這些問題的思想發展,首先看軍隊的作用。
1927 年 8 月,中央委員會批評他的秋收起義戰略,指責他過分重視軍事
實力,對群眾力量缺乏信心,把這一行動變成了“軍事冒險”,這時他直率
地回答說,中央委員會正在執行“不要注意軍事又要民眾武裝暴動的一個矛
盾政策”。①事實上,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的發言已回答了這樣的批評,他說
道:
從前我們罵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則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群眾運動。……現在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