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的位置,可是對徑直走向第二次的統一戰線卻很
明顯地比蘇聯領導者更加保留一些。1935 年 8 月 1 日要求建立這樣的統一戰
線的宣言,事實上是由王明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的環
境下,在莫斯科提出的。
至於毛澤東和他的同志們,他們對再次與蔣介石擁抱遠比斯大林更覺得
不快,他們認為蔣介石是屠殺他們朋友的劊子手,並且認定他是革命的叛徒。
到 1935 年底,當毛澤東的隊伍於 12 月在瓦窯堡再次集結時,他已準備不僅
與“民族資產階級”合作,而且與資產階級中同歐、美帝國主義聯絡在一起
而傾向於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那些成分合作。有了他們的支援,
“工農共和國”將會變成一個“國防政府”。但是蔣介石,作為“漢奸賣國
① 《毛澤東集》第 3 卷,第 14 頁。
① 《蘇維埃中國》第 91—94 頁;《毛澤東集》第 3 卷,第 183—185 頁。
② 《毛澤東集》第 4 卷,第 363—367 頁。
賊營壘”的“首領”和土豪劣紳、軍閥和買辦的代表,則特別被排除在所提
出的統一戰線之外。①
然而,到了 1936 年 4 月,張學良會見周恩來,力勸共產黨人停止與蔣介
石打仗,集中力量抗日,答應運用他同蔣介石的關係,勸蔣介石接受這樣的
休戰。因此,1936 年 5 月 5 日,中國共產黨直接打電報給南京軍事委員會,
這封通電隨後被毛澤東描述為標誌著“放棄‘反蔣’口號”。②此後,毛澤東
經常與張學良、楊虎城以及其他軍政領導人接觸,討論合作抗日的可能性,③
並且在 1936 年 10 月 5 日特地致函張學良,表示願“在國民黨與共產黨之間
達成抗日救國的協議”。1936 年 12 月 1 日,毛澤東與其他 18 名共產黨高階
軍政領導人聯名寫信給蔣介石本人,表示希望他能改弦更張,這樣子孫後代
將不是把他當作對中國的毀滅應負責任的人,而是當作“救國救民之豪傑”
來記憶。④
所有這些建立在政治現實主義基礎上的姿態,並不意味著共產黨人對蔣
介石的惡感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當蔣介石在 12 月 12 日被張學良、楊虎城
在西安扣留時,共產黨的幹部,不論職位高低,都有一種本能的反應,認為
以蔣介石的反革命罪行,把他送交審判是十分適宜的,但是沒有任何證據說
明這樣的政策也被毛澤東和其他高層成員認真地考慮過。相反,毛澤東在
1936 年 12 月 22 日寫信給閻錫山,讓他放心,說“絲毫不求報復南京”。①
曾有一再的報道,毛澤東在收到莫斯科專橫地命令他不要殺害蔣介石的電報
後很生氣,他的生氣可見並不是由於被剝奪了獵獲物時的失望而激起的,而
是由於斯大林懷疑他的忠誠,或懷疑他的常識而引起的。②
無論如何,一旦開始執行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
毛澤東,就表現出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很明顯,原因是對於他們來說,拯
救中華民族並非僅僅像對於列寧來說那樣,是策略計謀的基礎;它本身就是
一種價值觀。
當然,按照中國革命新近已達到的階段,以及當時可以相應推行的工作,
毛澤東不管是對他本人還是對他的追隨者,都不可能要求做出這樣重大的改
變,而不證明這樣做是正當的。在剛剛提到的 1935 年 12 月 27 日的講話中,
毛澤東開始粗略地敘述他有關這個主題的想法;他只是在 1939—1940 年才對
它們充分地加以研究,並給以明確的表述。但是,在繼續探討毛澤東的政治
思想——它在延安時期,在成熟和複雜性上,顯著地達到了更高的水平——
以前,有必要談一談在他的整個思想中越來越佔中心地位的哲學思想在 1937
年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