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5部分

收入相當於《矛盾論》的第三章。全文轉載在《毛澤東集補卷》第 5 卷,第 187—280 頁。關於《矛盾論》

原版本選段的英譯文和原版本的形式和內容的詳細分析,見尼克?奈特:《毛澤東著和:

解放前文字》,《中國季刊》第 84 期(1980 年 12 月),第 641—668 頁。奈特也出版了他翻譯的《矛盾

論》英譯全文:《毛澤東著:解放前文字的加註譯文》。

② 只要提三點就夠,每一點都理由充分。第一,這部著作的頗大部分當時刊載在《抗戰大學》。第二,當

時(同陳伯達一起)十分積極地把毛澤東樹為理論家的張如心,在 1942 年 2 月 18 日和 19 日延安《解放日

報》發表的《學習和掌握毛澤東的理論和策略》一文提到這部著作,在這篇文章中,張如心把這部著作說

成是毛澤東的方法論和辯證法的最主要根源。第三,這部著作的全文幾乎都被按主題分為部分轉載於一部

具有權威性的毛澤東哲學思想彙編,即北京大學哲學系:《毛澤東哲學思想(摘錄)》,第 11—14、19—21、

49—51、53—55、64—69、97—99 頁和各處。

③ 訪問談話原在《新共和》雜誌發表的時候,這個否認是強烈的,但是,毛澤東謹慎地避不直截了當地說

從未做過這類講課。當訪問談話被作為附錄收入《漫長的革命》時,文字被“改進”為明確地否認他寫過

這部著作。斯諾的談論(《漫長的革命》,第 194—195 頁)暗示這也許是按照中國當局或毛澤東本人的要

求做出的。

方則常顯得很粗糙。①

毛澤東是人,也會犯錯誤;“毛澤東思想”不是他一個人的創造,在這

樣的觀點(明顯地表述是在 1981 年,但自 1978 年或 1979 年就已開始含蓄地

表達了)的條件下,不論是毛澤東在 1937 年確實做過有關辯證唯物論的講

演,還是他有虧欠於其他作者,特別是艾思奇,現在都已正式在中國記錄在

捲了。②

我在這裡將不從總體上去分析毛澤東的講演,不過這一情節確實有助於

估價實際上成為“毛澤東思想”的一個主要部分,而那兩篇文章提供了很有

價值的背景。首先要說的是,相當於《實踐論》和《矛盾論》那一部分講演,

比那一著作的前一部分,顯然更有獨到之處,也更引人興趣。此外,儘管毛

澤東在 1936 年—1937 年所看到的文章和蘇聯著作的譯文常常相當詳細地論

述認識論,並且常常(像《實踐論》那樣)是在馬克思哲學通論中相對接近

結束之處出現,而毛澤東給予矛盾的這個主題以顯著的地位,這在他可能得

到的任何原始資料中都無類似情況。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有一部分論及對立的

統一與鬥爭,否定之否定和有關題目,但是一般都很短,並且在任何情況下

也不像毛澤東的講演那樣放在最後,從而使得它成為整個課程的頂點和綜

合。

毛澤東給予矛盾這樣突出的地位,無疑可以有多種原因。其中兩個很自

然地來自本章已概略敘述過的對他的思想的解釋。一方面,他對辯證法的理

解,有強烈的道家及中國傳統思想的其他潮流的印記。另一方面,正如我一

直強調的,他敏銳地意識到中國社會(換句話說,社會內諸矛盾)的複雜性

和不明確性,並試圖把這些見識結合進他的革命策略。這些特點的第一條,

可能被有些人看成是他在理解辯證法方面的瑕疵;第二條則很可能被認作優

點。接下去的對毛澤東的《矛盾論》的簡略討論,將首先論述的這兩點中的

一點,然後再論述另一點。

大連版的《辯證唯物論》共計 110 頁,而他講演提綱的第三章(《唯物

辯證法》)竟佔 53 頁,從這一事實可以得到毛澤東重視矛盾的一點啟發。相

當緊密地與《矛盾論》相符合的這一章的這個部分(從第 64 頁開始),大約

有 2.5 萬字,而《毛澤東選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