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地位。例如,藍衣社和 CC 系的分歧表現為如何執行孫逸仙的民生主義。然
而,一個前藍衣社領導人承認,“任何[派系]鬥爭都不是由政策分歧引起的
鬥爭,而是為了飯碗的鬥爭”①
蔣介石知道這些黨內衝突,但是隻要它們不爆發為暴力行為——如 1934
年藍衣社和 CC 系之間的一次——他都不加干預。的確,蔣介石實際上鼓勵派
系之間的競爭。因為派系間的鬥爭使任何一個派系不致過於強大,蔣介石從
而得以確保他對所有派系的至高權力。
國民黨統治通常被認為是“保守的”。然而,這易於使人誤解,因為這
個政權的領導人事實上強烈不滿足於現狀,他們期望驟然地,甚至“徹底地”
與中國當前的民族衰老狀況分手。例如,他們讚美西方科學及工業的進步,
熱切期望運用西方技術來改善中國民眾的經濟福利。他們也希望重建中國的
社會、政治秩序。蔣介石理想的社會模式不在中國的往昔,而是在日本、意
大利及德國獨特的軍國主義。他回想起他在日本軍校的學生時代,聲稱那裡
嚴格的兵營紀律,大體上恰恰體現了他對中國社會的理想。①他認為法西斯的
義大利和德國實現了那種理想。他羨慕地聲稱,“按照法西斯主義,組織、
精神和活動都須軍事化……在家庭、工廠和政府機關,每個人的活動必須和
在軍隊中一樣……換句話說,必須有服從、犧牲、嚴格、清潔、準確、勤奮、
保密……大家在一起必須堅定地、勇敢地為團體和國家做出犧牲”。②
蔣介石熱切希望在中國創造的,正是這樣一個具有嚴格紀律和無條件服
從領袖意志的軍事化的社會形象。他在 1934 年發起了新生活運動,並自吹自
擂地說它能為醫治中國的痼疾提供基本良方。從他下面的言論可以看出新生
活運動的目標。“什麼是我現在提倡的新生活運動?”蔣介石問道。“簡單
地說,就是把全國公民的生活徹底軍事化,以便他們能培養勇敢敏捷,吃苦
耐勞,特別是一致行動的習慣和能力,以便能在任何時候為國家做出犧牲。”
③顯然,他的法西斯主義形象實際上完整無缺地轉變成了新生活運動。
然而,蔣介石及國民黨領導人也尊崇儒家的道德標準;正是這一點使得
許多觀察家確信,國民黨政權實際上是保守的,甚至是反動的勢力。例如,
蔣介石通常宣稱新生活運動的目標是儒家的道德禮、義、廉、恥。蔣介石非
常敬佩晚清保守的儒家官吏曾國藩和胡林翼。而且,在蔣介石的支援下,正
式恢復了尊孔,宣佈孔子誕辰為國定節日,鼓勵學生和軍官學習儒家經典著
① 劉健群訪問記,臺北,1969 年 5 月 27 日。
① 蔣介石:《新生活運動之要義》,《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第 12 卷,第 110 頁。
② '巖井英一':《藍衣社調查》(日文),第 37—38 頁。
③ 蔣介石:《蔣總統思想言論集》,第 12 卷,第 111 頁。關於新生活運動,見阿里夫?德里克:《新生活
運動的思想意識基礎:反革命研究》,《亞洲研究雜誌》,第 34 卷第 4 期(1975 年 8 月),第 945—980
頁;易勞逸:《夭折的革命》,第 66—70 頁。
作。
國民黨政權的傳統主義,可以與法西斯義大利和納粹德國提倡的古典主
義相比。也就是說,儒家思想本身不是提出的目標,而是以之作為中國民眾
向新社會前進時有助於增強凝聚力的道德因素。正如 CC 系的一個成員所說,
儒家思想提供一個“中心信念”,沒有這個信念,中國民眾在政治上就會陷
於無政府狀態,道德上就會陷於混亂。①於是,蔣介石常常以中國傳統的慣用
語講話。事實上蔣介石的許多方法和觀點——如強調傳統道德,他的教育的
政治功能的觀念和傑出人物統治論——確實顯示出他的現代世界的眼光十分
有限。但是他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