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部分

當你成長了,就能有更多覺察,瞭解更多事實背後的真相。

把“一分鐘的沉默”作為我們的習慣,在這一分鐘裡,對自己有更多的覺察,對孩子有更多的好奇和等待,讓眼睛更亮些,讓心更清明些。

親子如是

1.你有過別人對你下判斷,誤會你的經歷嗎?你當時的感受如何呢?

2.反省自己,有沒有太快下結論,而使孩子被誤會的經歷呢?

3.怎樣才會真正做到“一分鐘的沉默”呢?

一個人,第一次照鏡子,見到鏡子裡的人,很驚奇,有點兒害怕。他想讓鏡子裡的人笑一笑。但鏡子裡的人很驚奇,有點兒害怕。試了好多次,這個人終於發現,只有當自己微笑的時候,鏡子裡的人才會微笑!就像照鏡子,孩子就是鏡中的我們。孩子的表現是父母行為的投射。當你下班回到家,拉長了臉,對孩子說“高興點兒”的時候,孩子無論如何也高興不起來。

改變誰?誰在改變?(1)

在拳擊比賽中,兩位運動員上場之後,總會先保持一定的距離,觀察對方的薄弱環節,伺機進攻。如果沒有信心,兩名運動員都不願主動進攻的話,就進入了僵持。這時忽然有一方率先撲向對手,發起攻擊,另一方也會馬上採取行動——防衛得更加嚴密或者開始反擊。甚至一方的假動作也會招來對方的戰術改變。這樣,兩位運動員才發揮出攻擊、防禦等平素訓練中的招式,有來有往,比賽才變得精彩。(此節參見思維導圖24。)

如果從頭至尾,每一方都堅持不做任何改變,一味地與對方保持一定的距離,這就成為一場沒有意義的比賽。改變關係的道理就如同於這個場景。人在成長過程中,是從與自然渾然一體的“無我”狀態漸漸地開始“有我”的。但是當有了自我意識之後,每個人本能所做的就是不斷地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存在、肯定自己是對的,所謂“我執”。這就導致當兩個人有不同想法的時候,許多人的第一個反應都是想要說服別人,“改變別人”,讓別人為自己改變。如此一來,兩人各執一詞,都不肯站在對方的角度哪怕是公正客觀的角度來審視自己,改變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就如同拳擊比賽的兩個對手,誰都不願改變自己的位置和狀態,使得比賽陷入僵局。

每個人都執著於“我是對的”、“憑什麼改變的是我不是你”,可想而知,兩個人的關係不是被推得更遠,就是保持在原狀,而絕難有什麼進展。

一個人不能改變另一個人——這是我的老師李中瑩先生在NLP簡快課程中的核心觀點之一。也是我們每個人從小到大在人際交往中碰過無數次壁,只有透過深切思考才能悟到的道理。

尤其,關係中的兩方如果是丈夫與妻子、父母與孩子,就更要想辦法改變這種僵持的關係,使它變成一種和諧的親密關係,方能讓家庭更加幸福健康。

那麼,關係如何改變?改變誰?誰改變?

就這個問題,先聖大德幾千年前就給出了絕佳的啟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話我們稍加演繹,便能悟出問題的答案: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自己不願改變,不要強求別人改變;自己開始改變,別人也許隨之改變。

自己開始改變,別人會怎樣呢?我常常遇到一些父母會花很多錢送孩子學這學那,可自己卻不肯花時間學習。我常為了鼓勵父母學習,舉下面的例子。

假如,社會上需要綠顏色的布,而你家的染缸是黃顏色的,你的孩子來到我的課程,變成綠色了,但回到家,如果你家染缸的顏色不改變,結果是怎樣的呢?可想而知。當父母改變,孩子會有很大的改變,父母的改變是核心啊!

就像數學推理題,簡單得很、有趣得很。在等式A+B=C中,如果A值不變、B值不變,C值是不會變的。只有A值變了,或B值變了,或A、B值同時改變,C值才可能發生變化。如果用A代表“自己”,用B代表“其他人”,用C代表“我和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如果要將“自己”與“其他人”的“關係”由陌生變得熟悉、由一般變得緊密——想要C值改變,你可以做的是改變自己——改變A值。當“自己”改變了,“關係”變得更好,“其他人”感覺到這種美好的變化,他自身也會隨之改變,那將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

下面是一位朋友講給我聽的她自己的故事,一個關於母親和八歲兒子的故事。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改變誰?誰在改變?(2)

媽媽很愛乾淨,最最不能夠容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