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出門。
孩子要去爬山,父母很是擔憂:不要去爬山,爬山會有危險的。尤其現在外面的社會那麼複雜,在家裡不要出去。
孩子考大學填報志願,父母急著插手:報一個你喜歡的專業吧,有時候找不到工作。媽是知道的,你得報一個好找工作的、有前途的。你知道我是為你好,我走的橋比你走的路還長,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我有經驗,媽是為你好,真的,以後長大你就知道了。現在你不開心沒關係,長大你就知道了,你要報這個我想讓你報的專業。
孩子大學畢業,要找工作了,找了半年找不到,父母看不下去了:你說我怎麼養了這麼一個笨蛋孩子,到現在了工作找不著。你都二十幾歲了,還在家裡頭,我們工資也不高,怎麼養活你?我們將來總要比你先走一步的,你那麼大了,總要自己獨立的。去,找工作去!
綁縛還是幫助(2)
……
在這樣的成長經歷中,孩子的眼睛被綁縛,不能看;嘴被綁縛,不能說話;心被綁縛,不能感覺;雙手被綁縛,不能做事;雙腳被綁縛,不能走路;頭腦被綁縛,不能思考;全身被綁縛,行動艱難。久而久之,孩子睜不開眼、張不開嘴、用不了心、動不了腦、甩不開手、邁不開腿,沒法向前走了。他手足無措,心裡感覺悲傷、難過、辛苦、無奈。孩子很想把這一條條一道道捆綁著自己的溫柔的繩索都扯掉,掙脫這些束縛。
想象過了這樣的一個場景,我們每個人都會深深地震撼。
孩子在這樣的成長過程中感受會是怎樣的呢?有力量嗎?有自信嗎?敢走上社會嗎?答案可想而知,都是否定的。是啊,沒有任何本領、沒有任何自信,孩子哪裡有力量出去,哪裡敢出去,又能去哪裡呢?
在現實中,很多孩子是這樣長大的。今天太多的孩子,是被綁縛著長大,最後一步都邁不出去了。
我們想當然地就認為,當孩子的生理年齡長大到二十多歲的時候他自然就應該獨立了,他自然就應該能幹了,而常常忽略了在二十歲之前我們對他的培養和鍛鍊。
父母們溫柔的繩索是多麼的殘忍。常常追求對錯不顧效果,怕卻怕的是,孩子連問題都沒有問,父母就已經自作聰明自告奮勇自以為是地給出標準答案了。父母要時常覺察自己的語言、行為,想一想它們會產生怎樣的效果。
其實,我們不用去翻字典,望字生義,“綁”和“幫”的區別就已經一目瞭然:把繩索放在前面就是綁縛,把繩索鋪在下面就是幫助;繩索在前是絆馬索,繩索在下甚至都能有力地托起雜技演員高空的平衡。“綁”和“幫”,這兩個字的音、形都很像,但是父母的手、父母的心放錯了地方,就會導致完全不一樣的結果。
對待孩子,“綁縛 ”容易,“幫助 ”難。父母如果能夠智慧、再智慧些,跟隨孩子成長、幫助孩子成長,孩子的潛能發揮出來會有多麼大呢?
關於綁縛和幫助,我們還要繼續釐清。在現實生活中,只有用心分辨,才能恰到好處地區分出“綁縛”和“幫助”。
看一看很多家長平日對待孩子成長的幾種“綁縛”法吧,你會覺得很熟悉。
孩子的媽媽太能幹了,能幹到她替代了孩子的手和腳,孩子成長裡的所有能夠動手的事情全部被媽媽替代去做了;孩子的爸爸也太能幹了,能幹到代替了孩子的頭腦,幫孩子做了所有的決定。而父母這些做法的背後就隱含著對孩子的不信任。以致最後孩子什麼都不能也不敢嘗試,不能也不敢去做。對於孩子來說,這種綁縛的“愛”生生把孩子培養成後天的殘缺,這是多麼的殘酷!
還有一個小故事。學校裡組織春遊,老師發給每個學生一個雞蛋。大家都吃了,有個小女生很奇怪,一直沒有吃。老師問: “你怎麼不吃呢?”小女生說:“這個雞蛋和我們家的雞蛋不一樣,我們家的雞蛋白白的、軟軟的,這個雞蛋很硬,怎麼吃啊?”原來,從小到大,她吃的所有雞蛋都是家人給剝好的,小女生甚至沒見過完整的雞蛋長得是什麼樣子。我們替代了孩子的手替代了孩子的腳,以為這樣做是在愛孩子。可是,在這樣事事都被替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怎麼可能有自信?孩子如何走進群體、長大以後怎樣融入社會?他真的不敢走出去啊。
綁縛還是幫助(3)
這樣的孩子是在這樣的環境長大的——
孩子兩三歲了還幫他穿衣服;七八歲了還幫他洗襪子洗手絹洗澡;上學了,每天媽媽幫他削很多鉛筆、水果用牙籤插好了喂到他嘴裡、扛著掃把替孩子到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