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水平與垂直線構成的方形寫法。
之一 漢字演變(10)
隸書的“破圓為方”,確立了漢字以水平垂直線條為基本元素的方形結構,這一次文字的定型經過兩千多年,由隸入楷,一直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改換。隸書在文字上的革命影響可以說既深且遠。
隸書的形成過去多定在漢代,漢代可說是隸書完成而且成熟發展的時代。但是以新出土的考古資料來看,開創隸書新書風的時代是秦而非漢。
一九八〇年代在四川郝家坪發現的“青川木牘”,被斷定為秦武王二年(公元前三〇九年)的書法。用毛筆書寫在木片上的三行字,文字水平的隸體線條已經完成,字型扁平,字與字的間距較寬,行與行的間距較窄,這些都是隸書的明顯標誌。秦隸是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就已經出現。
隸書被認為是地位低卑的“徒隸”之人,因為要處理太多簡牘檔案,因此發展出一種快寫的方便字型,也許像今天的“速記”。原本自是不能與朝廷廟堂使用的正體篆書相比,沒有莊重性,也沒有鐫刻在金屬石碑上的永恆性與紀念性。但是久而久之,方便簡單的字型在社會上流通起來,也受到務實政府的支援,逐漸取代了舊的保守字型。畢竟,文字的紀念性、裝飾性只對少數人有意義,從文字傳達與流通的實用功能來看,隸書取代篆字只是遲早的問題。
歷史上關於隸書的出現有一個傳說:一名叫程邈的罪犯,關在監獄裡,改變篆書,簡化成三千字的隸書。程邈以文字的改革呈現給秦始皇,戴罪立功,得到始皇賞識,也使隸書得以頒行天下,成為新字型。
傳說未必可信,我們更傾向於相信文字的改革非一人一朝一夕的改變,而是許多因素在漫長時間中發展的結果。然而隸書的創造,的確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