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部分

已逝,餘睹新懷舊,故仍因之。

這一條關鍵在“有”字如何理解,是“著有”還是“擁有”。另一條是批在“至脂硯齋甲戌再評”上:

若雲雪芹披閱增刪,然後(則)開至此這一篇楔子又系誰撰,足見作者之筆狡猾之甚。後文如此處者不少。這正是作者用畫家煙雲模糊處,觀者萬不可被作者瞞弊(蔽)了去,方是巨眼。

應該說這個批說得比較明白,是讓讀者不要被“披閱增刪”幾個字迷惑了,真的認為就是如此。但也有人認為這段話的意思是說,這個楔子,還有後面不少章節是曹雪芹所撰,但是其他部分則是根據他人的舊稿增刪改寫的。著名紅學家俞平伯在他1950年寫的《紅樓夢研究自序》中說:

“《紅樓夢》的名字一大串,作者的姓名也一大串,這不知怎麼一回事?依脂硯齋甲戌本之文,書名有五個:石頭記,情僧錄,紅樓夢,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人名也是五個:空空道人改為情僧(道士忽然改為和尚,也很奇怪),孔梅溪,吳*,曹雪芹,脂硯齋(脂硯齋評書者,非作者,還過上邊那些名字,書上本不說他們是作者。)一部書為什麼要這許多名字,這些異名,誰大誰小,誰真誰假,誰先誰後,代表些什麼意義?以作者論,這些一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