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了。
英法等國都沒有吭聲,雖然中國還是一副事不關己的架勢,除了在報紙上給予了俄國人一定的同情之外,中國外交部還發出申明,希望日本方面慎重注意自己的言行,也希望俄國方面能保持克制。但是沒有人相信施特塞爾的強硬背後沒有中國義勇軍的支援。
紳士們都做好了準備,在薩道義先生給倫敦的電報中說的非常肯定,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雖然中國人現在還沒有做出任何表示,但是從他們報紙的輿論導向可以看的出來,中國已經在宣揚西伯利亞對中國的重要性。
如果中日之間的戰爭是一處大戲的話,那麼施特塞爾就是那個敲鑼的人,鑼已經敲響,戲就要開場。薩道義先生說中國和日本的戰爭是符合大英帝國的利益的,從日本方面的準備來看,中國就算最終能取得勝利也必然要經過艱苦的戰鬥,這一場戰鬥可能會打的曠日持久。
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在這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再挑戰大英帝國在亞洲的地位,他們的國力經過這次戰鬥之後將急劇的衰弱,特別是中國,戰爭會打斷中國正在發生的經濟奇蹟,不管是輸是贏,中國崛起的腳步都必然會被限制。
薩道義先生說大英帝國現在要做的就是時刻準備著,一旦出現有利的時機,能夠把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傢伙都一巴掌給按下去,讓他們以後必須再去過那種仰仗大英帝國鼻息的日子。
倫敦對薩道義的電報很是贊同,因為英**方經過多角度的分析之後得出了結論是薩道義是一樣的,他們認為中日之間想在西伯利亞分出勝負最少要打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日本已經投入了五十萬部隊,那四個島嶼上面的日本人還在拼命的動員,預計如果中國人採取行動的話,日本方面可以在半年之內讓西伯利亞的日本軍隊增加到一百萬甚至更多。
不管是哪一個國家,想打贏現在的日本都不是輕鬆的事情,當然,日本想擊敗中國也是很困難的,他們將在戰鬥中把國家的元氣耗盡,在今後很長一段時間內,亞洲可以平靜了。
哈密爾頓少將一直在關注著中國部隊的一舉一動,他給英國方面打了好幾份電報了,在電報中少將說的十分清楚,中國部隊進行了一定的宣傳,但是力度並不是很大。維和部隊中的中國士兵都是中國挑選出來的精銳,這些人是不會被戰爭左右他們的情緒的,所以很難斷定中國方面下一步會採取什麼行動支援施特塞爾。
一齣戲就是因為有很多懸念,所以才能吸引觀眾。而西伯利亞的大戲演員們的表演也是相當的到位,日本那大動作一個接一個的不斷,彷彿是戲臺上那叫囂的十分厲害的反派一樣。俄國人就是那被欺負的悲情角色,施特塞爾提著一把菜刀要去拼命,有點悲壯,有點蒼涼。而中國就像那個俠客,看著日本欺負施特塞爾,卻始終不拔劍,腳踏丁字步在那裡一動不動。
誰都知道這個俠客遲早會動的,大家都在等。
李德彪是義勇軍高階指揮員,他知道中國已經在做著出刀的準備了,而且這一次出刀,中國的招式將無比的炫麗,楊司令說了,要麼不動,動起來就要亮瞎紳士們的那雙狗眼。
如果說維和部隊是楊小林對中國新的戰鬥模式的試探的話,那麼這一次和日本的人的戰爭,這個模式將被正式的啟用。
彪子有點鬱悶,當初他費盡力氣搶來這維和部隊的司令,就想著這可能是新中國邁出國門的第一次戰鬥。當小日本也出兵俄國的時候李德彪真的非常興奮,那個時候他以為自己有表演的舞臺了,可是沒有想到中國要組成志願軍隊伍加入戰鬥,而志願軍隊伍的司令官就不是李德彪了,是吳佩孚。
這讓李德彪覺得很不爽,唱了半天的文戲,擺了無數個造型,等到真正吸引人眼球的曲目開始的時候,他該下場了。
下去也就下去吧,如果楊小林讓他回東北,也許還能撈到表現的機會,可問題是楊小林說了,維和部隊一天不解散,李德彪就得一天在這裡當他的司令,東北那片就別惦記著了,人家隨炳去了以後一切做的挺好。
彪哥有一種上錯船的感覺,正因為他知道中國這一次戰鬥的模式將是什麼樣子的,所以他才更加的懊悔,他實在不知道自己當初怎麼想的,為什麼死乞白賴的非要來和這群洋人打交道呢?
李德彪的情緒非常低落,但是他沒有辦法。楊小林和李德彪說的清楚,讓他在維和部隊中挑選一些士兵抽調到志願軍裡面去就可以了,志願軍需要一批到過俄國,並且和施特塞爾他們的隊伍相對熟悉的人。
然後剩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