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不用懷疑的是,木錦年遇到的一對老夫妻,確信無疑是他的親生父母!不為別的,只為他們有意借木錦年之口向他傳話,讓他戒驕戒躁,謹記初唐四傑少年成名但卻都不得善終的教訓!
可是為什麼親生父母在單城出現,還見了木錦年一面,偏偏不肯和他見面?毫無疑問,親生父母對他的現狀瞭解得了如指掌,顯然也知道木錦年和他的關係,否則也不會假借木錦年之口向他傳話,但為什麼還要躲著他?
那麼是不是也可以說,何爺說他的親生父母在石門出現,也是真的了?估計是親生父母本來在石門,在他來了石門之後,又南下單城了。只是在單城露了一面之後,不知道又去了哪裡,從此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
夏花和全有多少聽到了施得的部分電話內容,夏花不解地問道:“初唐四傑怎麼了?有什麼典故?”
“就是,初唐四傑是誰我也知道,但他們的故事,我就不太清楚了,施老弟,講講,讓我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全有知道施得學識淵博,而且知道許多人情世故,還可以從中領悟到一些人生道理,必須說,施得是一個難得的良師益友。
好吧,既然夏花和全有都想聽聽初唐四傑的故事,正好有時間,而且故事之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也對二人有益,可以讓二人從中領悟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施得就收起了對親生父母的思念,說起了初唐四傑的典故:“楊炯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以文詩齊名,海內稱為王楊盧駱,亦號為四傑,四人都因為文采出眾而享有盛名,當時人們都認為他們可以顯貴,但時任禮部尚書的裴行儉卻說,一個人有沒有遠大成就,要先看他的器度和人品,然後才是文章和藝能,王勃等人文章雖好,卻失之於浮躁、淺薄,不夠沉穩,沒有涵養和風度,這不是享有爵祿的才器。只有楊炯的個性稍微沉靜,如果可以善終就算是很幸運了……”
“啊?裴行儉的話最後應驗了沒有?”夏花驚訝了。
第327章 德不配位,必有其殃
“我只記得初唐四傑少年成名,他們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詩人,在初唐詩壇的地位很重要,上承梁陳,下啟沈宋,其中盧照鄰和駱賓王長於歌行,王勃和楊炯長於五律。後人所說的聲律風骨兼備的唐詩,從他們才開始定型……他們這麼有文采,怎麼會不得善終呢?我倒是不記得他們最後的結局了。”夏花一臉不解的神情。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就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授朝散郎。後來又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後來又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應當死刑,後來遇到大赦才免掉一死。他的父親也受到連累,被貶為交趾令。幾年後,王勃南下探父,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年僅25歲。”
“盧照鄰的生卒年代都沒有詳細記載,有關他的生平,也是說法不一,但可以清楚的是,盧照鄰離開蜀地後,寓居洛陽,曾被橫禍下獄,因友人救護得免。後來又染上了風疾,居長安附近太白山,再後來,又因服丹藥中毒,手足殘廢。政治上的坎坷失意以及長期病痛的折磨,盧照鄰無法忍受,最後自投潁水而死。”
對於初唐四傑的生平,施得不敢說是瞭如指掌,至少也是心中有數,主要也是他學習相面以來,對古代眾多名人的面相和命運多有涉獵,對初唐四傑四人的人生起伏,也早有研究。
“駱賓王出身寒門,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據說詠鵝詩就是他七歲時的作品。婺州義烏人。早年落魄無行,好與博徒遊,後來擔任侍御史,因事下獄,次年遇赦。後來又當一個小小的縣官,不得志,辭官。睿宗時,李敬業起兵討武則天,他曾為徐敬業僚屬,起草了著名的《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敬業失敗被殺後,駱賓王下落不明,有說他和李敬業一同被殺,有說他亡命天涯,甚至有說他在靈隱寺為僧。其一生行跡,頗為詭奇,總之,也是沒有善終。”
“那楊炯呢?”夏花才知道原來盛名之下的初唐四傑,其中三人都是悲慘的下場,由此可見,文采和名聲,確實和命運並不是正比的關係。人的命運,還是由心性決定。
“就是,楊炯呢?”全有也被初唐四傑的人生經歷吸引了,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被裴行儉唯一看中的楊炯的最終命運。
“楊炯,弘農華陰(今屬陝西)人,年僅11歲時,被舉為神童。楊炯進士出身,在唐朝,考中進士非常難,他一生仕途平順,沒有太大的起落,但也沒有當過太大的官兒,最後擔任了盈川縣令,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