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米尼彈,確實是一個大難題。.不增加子彈強度,容易掛鉛;增強子彈的強度,又要磨損膛線,嚴重縮短槍管壽命,那就不得不增強槍管強度。可是增加槍管強度,又牽涉到冶煉和材料加工,必須用優質鋼來鍛造槍管。等達到那樣的技術,都可以直接上金屬彈殼擊針式後裝槍了!
不過後來戴倉父子還是想出了一個辦法:製造出一批裝填容易,而且用前裝滑膛槍就能裝填的箭形彈,使得滑膛槍可以打出線膛槍的效果。只不過箭形彈造價太過於高昂,也無法大批次裝備軍隊。
這小小的造槍技術和子彈技術,卻牽涉到基礎工業、材料工業等方面的科技,需要科技樹的發展去支撐。
雖然槍支技術沒有什麼提高,但是在火炮的技術方面,東番槍炮廠卻又有了明顯的改進。自從引進了英國造的三磅炮和四磅炮之後,戴倉、宋應星等人一方面是仿製英式的大木倫炮車,仿製銅炮,另外一方面又對這些輕便火炮進行改進。
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三磅和四磅小炮的管壁變得更薄,也就意味著重量更輕,一門三磅炮的炮身還不到兩百斤重,射程四百米左右,有經驗的炮手發射,射速一分鐘兩發。三磅炮的炮架完全換成了一個小鐵架子,鐵架子固定在兩輪炮車的軸子上。大輪子的炮車,可以賦予大炮較高的機動速度。
戴倉和宋應星又對炮車進行了改造,把瓊州出產的軸承安裝在炮車輪子上,使得炮車能夠跑得更加輕便
。此外,他們還從王新宇帶回的西式四輪馬車樣品得到啟發,加上王新宇提示的可以借鑑四輪馬車前輪轉向的辦法,戴倉等人在一批木匠們配合下,終於搗鼓出了一種新式的炮車。
“走,帶我們去看看這種新式的炮車。”王新宇對已經成為科學院院長的宋應星說道。
宋應星和戴倉站起身來:“公子請!”
火炮試驗場和火槍試驗場不在同一個地方。火炮試驗場在城外一處開闊處,而此時的槍炮廠,已經位於臺南市區了。王新宇一行人還沒走到火炮試驗場門口,幾名炮廠的技術人員和工人們出來迎接:“王爺,各位大人,裡面請!”
走進火炮靶場內,只見一門兩輪的三磅炮和一輛兩輪的彈藥車擺放在靶場上,彈藥車和火炮分開,邊上還有兩匹馬。再看這彈藥車,車上還有三個人的座位。
“炮車可以和彈藥車連在一起!”王新宇看到這兩種車。當即大吃一驚。
“不錯!可以連在一起,就變成一輛四輪車!”宋應星笑著道。
這樣的設計,確實十分超前了,炮車和彈藥車能合併成一輛四輪車的設計方式,是一直到十八世紀拿破崙時代才發明出來的,兩匹馬可以牽引一門三磅炮以騎兵行軍的速度快速疾馳!而且炮手和彈藥,也可以跟著炮車一起疾馳。
王新宇點了點頭道:“把炮車和彈藥車連起來,掛上馬跑跑看!”
三名負責測試的炮手們上前來,三人推著炮車就往彈藥車那邊過去。不一會兒。兩輛車並在一起,炮車和彈藥車用掛鉤掛在一起,士卒把一根木棍塞入掛鉤中,再用鐵鏈拴上。兩輛車就連線在一起。之後,三名士卒跳上車,事先已經套上彈藥車的馬牽著炮車和彈藥車一體化的四輪車,牽著車高速奔跑。
“跑的速度挺快的!兩匹馬。能拉著一門炮快速奔跑,這行軍速度都趕上騎兵的速度了!”王新宇十分高興的說道。
擁有這種快速機動的炮兵之後,火器在對騎兵的抗衡中。就能取得上風!有了這樣的炮,炮可以跟著騎兵機動,也能隨時轉移陣地,堵截對手,或者是避開對手騎兵的威脅。只要是路況好,拉炮的馬速度不輸給騎兵。
一門青銅鑄造的三磅炮,自身重量不到兩百斤,加上鐵炮架,木製炮車,再加上彈藥車,加上三名炮手的體重,全部加起來大約八百斤左右。輪子用上軸承,兩匹馬拉著八百斤的車可以說是輕輕鬆鬆。
兩匹馬拉著炮,在試驗場內奔跑了一圈,停了下來。
士卒們用最快的速度把炮車和彈藥車分開,馬拉著彈藥車離開一段距離。士卒們架起炮,把炮尾部的駐炮鋤釘入地中,大炮就完成了發射前的準備。
炮膛都是事先清理過的,炮手們把定裝藥包塞進去,把炮彈塞進去,再用尖錐從火門塞入,刺破藥包,然後塞進導火索即可。
“開炮!”戴倉一聲令下。
一名炮手拿起火把,點燃導火索。等到導火索從火門內消失時,“轟”炮口噴出一團火球。炮彈呼嘯著,砸到了四百多米外的靶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