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武昌城外,長江東南岸邊,六千多名綠營新軍在軍官們的吆喝下匆匆列隊,五千步兵排列成五十個還算整齊的步兵方隊,每個步兵方隊面前擺放著一門三磅炮;另有一千炮兵以火炮的大小,分別排列成六磅炮方隊、十二磅炮分隊和三十二磅臼炮分隊。校場周圍,綠色的軍旗在風中獵獵作響,塔臺上清兵擂動鼓錘,吹響號角。
&nb清軍“名將”趙良棟和王進寶站在點將臺上,周培公站在一旁,張長庚坐在正中間的太師椅上,得意的看著這支新軍。
&nb新軍比歷史上提前了兩百多年誕生,不過這支新軍和真實歷史上後來的新軍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之處,這支新軍不是真實歷史上那支完全由漢人豪強軍閥控制的新軍,而是由八旗權貴控制。雖然新軍是周培公操辦的,但實際控制權卻是在鰲拜手中,就連張長庚對這支軍隊都沒有控制權。
&nb周培公的官是鰲拜封的,用來專門當軍費的稅收,新軍的糧草,都是經過鰲拜同意之後專門徵收的一筆特別稅,所以這支軍隊其實算是鰲拜的軍隊。
&nb新軍炮兵擁有數量龐大,十分先進的野戰炮,大部分的火炮都是薛鳳祚和梅文鼎師徒倆仿製的西方式火炮,對薛鳳祚這位當代偉大的科學家來講,生產這樣的火炮並非難事。他不僅仿製成功了野戰炮,還造出了臼炮和開花炮彈。
&nb不過薛鳳祚沒有真正掌握鐵模鑄炮的技術,雖然他懷疑明軍很可能採取了鐵模造炮,才能快速製造大量火炮,可是他不懂得如何解決鐵模鑄炮產生的鐵炮炮管白口化的問題,採用了鐵模試製鑄造了幾門炮,質量都不過關。
&nb其實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只要在高爐室周圍加上一個保熱箱,利用爐溫輻射的熱量,防止鐵模具內的炮管降溫過快就能做到。但薛鳳祚還是沒能想到這一步,所以他的鐵模鑄炮方法宣告失敗,只能仍然採用傳統的泥模鑄炮法。
&nb新軍步兵雖然還是冷熱兵器交替的軍隊,但火器化程度卻相當高,五千步兵中,除了一千長槍兵和一千刀盾手之外,其餘的三千人都是火槍手。火槍手使用的是最新式的燧發槍,每一名火槍手還另外配備有一柄腰刀,可以近戰。
&nb這種燧發槍不是老式的轉輪打火式燧發槍,而是最新式的法國狗鎖式燧發槍。該型槍是鰲拜派人去澳門高價購入的新式火槍,再由薛鳳祚和梅文鼎師徒兩人仿製成功,已經開始大批次的生產。
&nb薛鳳祚和梅文鼎甚至還想仿製過線膛槍。前一段時間,有清兵撿到一支奇特的槍管,上交給周培公。
&nb這支破損的槍管,是一名陣亡的明軍夜不收神槍手留下的槍管。那是一名明軍井岡山永新營的夜不收士兵,這位明軍神槍手在連續射殺多名清兵之後,耗盡了子彈,於是砸爛了線膛槍,引爆身上的國姓瓶,同兩名清軍同歸於盡。
&nb槍雖砸爛了,槍管和零件卻被清兵撿了回去。
&nb“這是一種奇特的自生火銃,槍管裡面凹凸不平,再配上這種長形的彈丸,彈丸發射出去的時候可有旋轉,增加了命中率。難怪賊人的火銃可有打那麼遠,還那麼準。”薛鳳祚伸手在槍管內摸了一下,就發現了這種槍的奧妙之處。
&nb之前有從陣亡清兵身上挖出來的長條形彈丸,薛鳳祚感覺十分好奇,也仿製過這種長條形的子彈,但這種子彈從滑膛槍的槍口發射出去之後,子彈就在空中亂翻滾,結果精度還不如球形子彈。
&nb薛鳳祚見到這杆槍管,才明白過來,明軍是如何提高長條形彈丸命中率的。
&nb周培公聽薛鳳祚如此一說,大喜過望:“薛先生若是能夠仿製成功這種自生火銃,我朝廷王師可添無敵利器啊!”
&nb薛鳳祚仔細觀察了槍管,看了半天才無奈的搖了搖頭:“這種自生火銃想必極難打造,就連賊人手中都不多。如果容易造的話,賊人早就人手一支了!不過卑職可以去試一下,看是否能造成功。”
&nb最終,薛鳳祚和梅文鼎費勁了九牛二虎之力,只仿製出兩支線膛槍的合格品,而其他的都是廢品。
&nb因為薛鳳祚不知道這種線膛槍是怎麼拉出的膛線,他和他的學生梅文鼎採取了常規的打造槍管的辦法:先取來一塊熟鐵皮,在鐵皮上刻出膛線之後,然後再鍛打成槍管。採取這種方法打造的線膛槍槍管,因為在打造的過程中,膛線就受了內傷。做出槍管之後,不是膛線已經損壞了,就是發射不了幾顆子彈,膛線就被磨平。
&nb結果師徒倆帶著一大幫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