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在家裡的時候,不過比起被關押的那幾天來,已經算是好多了。被關押在鴛鴦寨那幾日,每天只有番薯。他們在船上,每天可以吃到拌了熟花生油、蔥花和醬油的粉,還有豆芽和豆腐可以吃。
若是自己多花點銅板,還能吃到一點肉。
每天吃的粉有寬的,也有細的,這是一種白色半透明的粉,口感滑溜有韌性,吃到嘴裡還是挺好吃的。
不過劉琳他們都不知道,其實這種粉就是用最廉價最高產的番薯做出的粉,這種東西味道好吃,又不會吃多了脹氣,也不會吃膩,並不比米飯差。
特別是看到醬油,劉舉人有些驚詫:“這醬油可是好東西啊!多貴的調味品,居然底艙那些泥腿子都能吃到!”
古代的醬油是一種貴重調味品,一般是烹製高階材料菜的時候才放的,只有家裡比較有錢的人才能吃到。但是瓊州軍因為有南洋公司,無論是精鹽還是醬油,價格都不是很高,屬於一般老百姓可以消費得起的商品。所有調味品裡面,只有用海帶提煉出的味精,以及用雞、香菇等真材實料做成的真正的雞精價格比較貴。
船在海面上航行一天一夜之後,先在廈門停靠,但是船上的“乘客”都不許下船。船隊補充了淡水和蔬菜,又繼續往北航行,在溫州和寧波也都停靠補給,船上的不僅不許下船,連甲板都不讓上去,只有船出海之後,“乘客”們才能上甲板活動。
前後走了五天五夜,抵達長江口的崇明島。
到了這裡就比較自由了,船上的“乘客”可以下船活動一下,因為崇明島這時候是一座巨大的兵營,上面沒有居民百姓居住,只有軍人。
崇明島上是一座巨大的堡壘,修建有四座大型堡壘,每一座堡壘都擁有四座稜堡,堡壘最上面是炮臺,裝備了從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那裡買來的三十二磅長管炮臺炮,還有其他的各種小炮,這些堡壘的火力可以覆蓋海邊碼頭,也能封鎖長江航道。
其實這些堡壘主要是防止清軍偷渡登陸用的,並非是對付江面和海面船隻。明軍的水師力量不是清軍可以比的,清軍根本無力發動正面強攻。
船隊抵達崇明島,船上的百姓被允許下船活動一下。
可是儘管老百姓被允許下船活動,但還是沒有幾個人願意下船,因為這裡實在太冷了,要比廣東冷了許多。大部分的百姓因為常年在廣東生活,就沒有太厚的寒衣,到了崇明島,江南初春的倒春寒,加上潮溼的溼氣,那寒冷是直入骨髓,令人難以抵擋。
大部分的百姓都擁擠在船上,船艙內人多,還比較暖和。另外船上還有專門供暖的爐子,可以給艙內供暖。
劉琳家的條件稍好一點,她有比較厚的大氅,穿在身上比較保暖,但是下了船之後,還是感覺寒意逼人,那種穿透冬衣的溼冷,確實很不是滋味。
接下來,就有明軍輔兵搬運著一箱箱補給品上船。這次補給的不僅有淡水和食物,還有一箱箱的衣服。
“大家都領取衣物了!去了耽羅島,可是要比南方冷得多了!”一名明軍軍官指著裝滿衣物的箱子喊道。
幾名明軍士卒開啟箱子,裡面是一箱箱的棉衣,都是上海製衣廠剛剛生產的。棉衣外面是嶄新的布料,裡面有厚實的棉花,穿在身上十分保暖,一下就擋住了寒冷的溼氣。
所有的箱子上,都標註有加大、大、中、小各種大小,還有寫著男式和女式的字樣,男式棉衣是深藍色的,女式棉衣是大紅色的。除了棉衣之外,還有棉褲和棉帽,所有的衣服式樣都是統一的。
“一個人只能拿一件,不能拿多了!男女分開,藍色是男的,紅色的女的。還有專門小孩子穿的,箱子上面都有標註!”明軍軍官對著百姓喊道。
老百姓在明軍士卒的督促下,排著隊領取屬於自己的棉衣。
船在崇明島停泊的時間比較長,停了大約一天一夜,次日一早才拔錨啟航,離開長江口,繼續向東北方向的耽羅島航行。
離開長江口,船隊又航行了三天兩夜,在耽羅島的碼頭停靠下來。
耽羅島,也就是濟州島,本來被朝鮮佔領了,後來鄭襲的軍隊攻打了耽羅島,硬生生的把這座島嶼從朝鮮人手中搶奪了過來。至於朝廷中有文官指責鄭襲,王新宇卻幫鄭襲說話:“朝鮮是韃子的藩國,也是幫著韃子的。敵人的朋友就是我們的敵人,所以打了朝鮮也是應該的!”
而朝鮮的水師也拿鄭襲毫無辦法,本來朝鮮的水師還算是比較強大的,當年用龜船打得倭國水師損失慘重,狼狽逃回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