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為溫州城池異常堅固,所以在倭寇最猖獗的時候,這座幾乎就是浙南孤城的古城能夠抵擋的著倭寇的進攻。
溫州的位置,三面環山一面是水,通往各地最便捷的道路就是水路。後世的甬臺溫鐵路、溫福鐵路和金溫鐵路,都是一路隧道橋樑。直到民國時期,溫州都沒有什麼像樣的公路,就說明這個位置除了水路和外面連線之外,就根本無路可走。
當年倭寇最猖獗的時候,水路被切斷,溫州就是孤城,但這座城池極為堅固,沒有多少重型武器的倭寇自然拿這座城毫無辦法。
這座堅城的巧妙之處,就是在於天然的山地組成了屏障,天然的河流構成了護城河,加上極其堅固的城牆和城樓,可以說是進攻者的噩夢。
城內清軍不多,不過清廷知府招募了不少當地民壯,並威脅他們,所一旦明軍破城之後,將會屠殺。就算明軍不屠殺,明軍也是守不住城的,倘若王師打了回來,肯定會清算向海寇投降的人。所以說,不賣力守城就沒有活路。
在清廷知府的鼓動之下,城內的民壯們紛紛組織起來,登上城頭協助綠營和練勇守城。
因為城東和城北都是靠江,明軍只要用水師封鎖,就能堵住城內清軍的退路。所以明軍是採取了封鎖西面的迎恩門,主攻方向是南面的瑞安門,兼顧進攻南面的永寧門和來福門。只要南面突破,城內清軍就無路可退。
至於同城牆相互依託的五座山頭,王新宇就不考慮進攻山頭。這個年代攻山,難度極大,付出的代價太大,得不償失。守在山上的守軍只要用滾木礌石,就能輕鬆擊敗進攻者。而進攻方要攻上山,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不像是熱兵器時代,進攻方有迫擊炮和機關槍可以壓制山頭火力點,雖然山上也有機槍,但是山下的機槍也能打得上去啊。可是在這個時代,實心炮彈對山林裡面的殺傷力太小,火槍打不到山上,弓箭也射不上去,而守在山上的守軍只要滾木礌石就夠了。
“我們不用考慮那幾座山,只要攻佔了全城,守在山上的韃子還不是得乖乖下來投降?要不然他們就等著餓死在山裡面。”王餘佑說道。
王新宇並沒有因為城內守軍人數少而輕視了這座堅城,他一方面下令挖掘壕溝,修築堅固的兵營,搭建炮臺,同時下令打造大型攻城工具。
當年的溫州附近叢林極多,輔兵們進入叢林中砍伐木頭,開始打造各種攻城工具。
除了打造之前攻城用過的巢車、盾車、望樓等攻城工具之外,這次王新宇還破天荒的打造十分龐大,建造工程複雜的大型雲梯車和攻城塔車。
所謂的攻城塔車,又和巢車、望樓車不一樣,這種攻城塔車不僅具備有巢車和望樓之類能夠觀察、射擊的功能,而且還有一定的雲梯功能!攻城塔車高過城頭,在塔車上安裝有小型火炮,有火槍手和弓箭手,而且塔車還能放下很長的跳板,直接讓刀盾手透過跳板,衝入城內,當然那是塔車壓制了城頭火力之後。
至於大型攻城雲梯,那也是建造很複雜的攻城武器,大型雲梯車本身就起到了壕橋車的功能,可以架在護城河的這一邊升起來,直接把平臺架到對手城頭上。
大型雲梯車上面也是蒙了溼毛氈,還覆蓋了溼泥土,用來防止對手火攻。在雲梯車下面還有大量的水桶,輔兵推著雲梯車往前推進的時候,一旦發現起火,可以馬上救火。這種雲梯車在進攻的時候,對手的火箭很難燒燬它們。
除了打造大型攻城器械之外,原來使用的盾車填護城河,轒轀車運輸火藥炸城牆的辦法也同步進行。
另外,王新宇還有一種最新奇的攻城辦法,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攻城辦法,估計等到用出來的時候清軍會嚇得魂不附體了。
六月五日,一切準備就緒的明軍開始了對溫州城的進攻。
這一天,剛好颳起東南風,風力還不小,風吹得旌旗獵獵作響。
站在高臺上的親兵揮動旗幟,明軍陣地上戰鼓隆隆,一隊隊盾車從大陣中推出,緩緩向溫州城的方向推進過去。
站在城門上的清軍知府看著推上來的盾車,發出冷笑聲:“賊人以為用這種辦法就能填平我們的護城河?也不看看我們的城池是什麼樣的!”
溫州城內的松台山和積穀山兩座山頭上,清軍在上面佈置了火炮和投石機,因為清軍的火炮和投石機是放在山上,明軍的炮彈很難砸到山頭上,而清軍居高臨下,可以用炮火摧毀明軍的盾車。雖然精度差了點,但能對輔兵造成極大的威懾。
“轟轟”山頭上響起了隆隆炮聲,炮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