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亞齊城是當地土著人修建的城市,明軍和葡萄牙聯軍圍困荷蘭城堡,修築壕溝工事時,當地土著人一開始很害怕,躲著聯軍。後來膽量大了起來,就遠遠的強勢圍觀。
明軍派遣的翻譯開始做當地土著人的工作:“我們是文明的東方人,我們來到這裡,和那些西方殖民者不一樣,我們不是要奴役你們,我們是要給你們帶來財富!兩百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你們不會忘記吧?我們給你們帶來的是繁榮富強。”
三佛齊王國儘管已經滅亡,當地人也從信仰佛教轉變成信仰綠教,可是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當地人當中世代流傳。即使是三佛齊王國滅亡後,綠教建立的亞齊蘇丹王國,也是大明的藩國之一,可是要向大明朝貢的。
藩國向大明朝貢,明朝回贈的禮物往往更加豐厚,那是大明覺得自己要有面子。但小國不遠萬里進京朝貢,就說明他們是大明的藩國。
自從西方殖民者來到這裡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當地沿海的城市被西方殖民者佔領,國王被驅趕到山區。有些小國直接就被西方殖民者滅亡了,這裡變成了西方的殖民地,西方人在這裡大肆掠奪當地資源,用鐵製品換走黃金珠寶,還把當地人當成奴隸使用。
相比起來,還是當年的大明朝忠厚老實,每次派遣使者進京朝貢,回來的時候總是會帶回大量值錢的好東西,譬如說絲綢,茶葉,陶瓷等寶貝,價值還遠超過朝貢送的禮物。
現在王新宇的南洋公司來了,他是代表大明朝來的,留給當地人的印象相當不錯。跟隨著艦隊一起行動的運輸船上,卸下了一箱箱的貨物,都是陶瓷、鐵器、茶葉、美酒、麵粉和其他各種各樣的好東西,由專人在大亞齊城擺開了販賣。
大明人賣的東西價格公平合理,要走的黃金珠寶又不多,使得當地人欣喜若狂。
其實南洋公司在這裡販賣的東西價格算是貴了,甚至比在歐洲的賣價都高,可是在當地土著人的眼中,黃金和珠寶雖然是好東西,卻要比其他地方的黃金和珠寶價格便宜得多,因為在這裡,黃金只是普通的貨幣而已。
清初的黃金和白銀比價是一比十到一比十二左右,但是到了大亞齊城,黃金和白銀的比價就顯得很低,大概是一比四到一比五左右,而且南洋公司不是拿白銀來換的,而是拿白銀購買了商品過來販賣,這樣賺到的黃金就更多了。
南洋公司從西班牙人手裡賺取了白銀,再拿白銀去大陸買東西,買來的東西在大亞齊城換取黃金,這其中的利潤是十倍以上。
而且南洋公司不僅僅把眼光盯住了同當地人交換黃金,更重要的是開發當地資源,在當地耕種土地,種植經濟作物,開辦工廠,獲取更高的利潤。
賺來的黃金是死的,把黃金存起來,不把它們變成商品,最終也不能變成真正的國力象徵,反而會引起強盜眼紅,最後落了個人死財破的下場。黃金必須變成賺錢的資本,才能賺到更多錢;賺來的錢,要變成鋼鐵和軍隊,才能保證自己的財富不被人掠奪。
南洋公司賺到手的黃金,並沒有直接變成貨幣在市場上流通,而是變成黃金儲備,以黃金儲備來發行紙幣,也就是有多少黃金和白銀的儲備,發行價值多少的紙幣。
這也就意味著,手頭擁有紙幣的人,隨時可以在南洋銀行換到黃金或者白銀。這樣紙幣就能得到人們的認可,從此把社會上的黃金和白銀都收歸國庫,全部用紙幣取代,在市場上用紙幣來流通。
紙幣得到認可後,紙幣就能取代黃金白銀,給當地土著人發工資,不用讓辛苦賺來的黃金白銀又發還給當地土著人。
只不過紙幣的認可還需要一段時間,目前南洋公司要在大亞齊城周圍開辦工廠,建造種植園,僱傭當地土著人,還是隻能把白花花的鷹洋當工資發給他們。而他們隨時可以用鷹洋換回被南洋公司賺走的黃金。沒辦法,在這裡黃金才是大家認可的貨幣。
發行紙幣,取消社會上的黃金白銀流通,那都是以後的事情,現在是先幹掉荷蘭人。
至於趕走荷蘭人之後,大亞齊城的歸屬問題,明軍和葡萄牙人有協議的。根據雙方協議,荷蘭人的城堡歸大明所有,葡萄牙人在大亞齊城另外修建據點。葡萄牙人可以在這裡建設港口,開設店鋪,同明國人共同經營。
這當然只是第一步,蘇門答臘島人口稀少,人口密度很低,只要移民幾萬漢人來開荒,這蘇門答臘島就姓大明瞭,不再是土著人的,更不是荷蘭人的。
至於人口問題,一方面明軍從滿清控制區俘虜人口,另外一方面在自己的控制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