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鴻反駁道:“劉大人並非食朝廷俸祿,應該是領平西王的俸祿吧?”
劉玄初冷笑一聲:“是又如何?平西王的俸祿還不是朝廷的俸祿?平西王對朝廷忠心耿耿,又有何非也?”
“此乃韃子朝廷,非我大明朝廷!可恨韃子毀我漢人衣缽,屠殺我漢人百姓!為這樣的朝廷盡心效力,那就是貳臣!”鄧鴻義憤填膺道。
劉玄初用冰冷得不帶任何表情的口氣道:“豎子辱罵平西王爺,就不怕老夫把你送去平西將軍愛星阿那裡?”
鄧鴻冷靜的回道:“劉大人乃蜀王劉文秀舊部,正因為我們大人知道劉大人心懷故國,不願看著我漢人衣缽被毀,這才找的劉大人。若是劉大人真把晚輩送去韃子那裡,那隻能怪我們王大人眼睛瞎了,認錯了人!”
劉玄初頓了下,看著鄧鴻的眼睛,看出此人乃正直忠義之士,這才如實相告道:“此前也有故友來過,請求老夫去平西王面前說情,都被老夫攆走了,你們還是別枉費心機了,趁早離開昆明吧!這裡朝廷暗探眼線密佈,若有不慎,你我都將有滅頂之災,還會連累到平西王爺。”
“晚輩別無他求,但求平西王能手下留情。倘若晉王勢力消除,周圍反清的土司勢力和前朝遺民勢力消除,韃子朝廷必然會對王爺下手!”鄧鴻拱了一下手道。
“養寇自重這個道理我們王爺也懂,老夫也勸過王爺。可是你知道王爺身邊有多少朝廷的眼線嗎?王爺是不能不向朝廷表忠心!若是稍有不慎,不僅僅是王爺一家大小,雲南幾萬人的性命都會有危險啊!”劉玄初感嘆了一句道。
事實上劉玄初一直暗中幫助南明,此前緬甸方面派人找過吳三桂,稱清兵若是進入緬甸,配合緬甸軍隊夾擊李定國、白文選部,即可交出永曆。但吳三桂拒絕了緬甸方面的提議,就是劉玄初的功勞,他勸吳三桂“養寇自重”。藉口時機不成熟而拒絕出兵。
可是吳三桂也知道清廷對自己一直不放心,所以到了後來莽白髮動了咒水之難,吳三桂再也無法推託下去,只好率兵入緬。
等到愛星阿把永曆皇帝交給吳三桂。讓吳三桂自己處理的時候,為了上交投名狀,吳三桂親手用弓弦勒死了永曆,以向清廷表示忠心
。這一方面有吳三桂甘心要當一個地方藩王的因素在裡面,另一方面也是愛星阿盯得很緊的緣故。吳三桂殺害了永曆之後。清廷就把他封為親王。再後來三番亂之後,清廷修改歷史,把髒水全部都潑到吳三桂身上。
歷史上吳三桂對漢人造成的危害遠不如三順王來得大,因為明朝的實力在內憂外患之中已經損耗殆盡,崇禎又上了煤山,就算沒有吳三桂開關放清兵入關,當時多爾袞也會從別的地方入關。當然話說回來,不管什麼客觀原因,都不能洗刷吳三桂當漢奸的罪名,畢竟他親手殺害了永曆皇帝當成了交給清廷的投名狀。
而三順王的危害在於讓後金擁有了最先進的火器。致使後來清軍入關之後能夠憑藉先進的大炮攻城掠地,攻克堅固的城池。
不過鄧鴻這一趟也算沒白來一趟,他接下來就要去緬甸同晉王見面,提醒晉王要小心緬甸莽白對朝廷不利,而且也瞭解到劉玄初其實暗中幫過南明,也勸過吳三桂,只是清廷耳目眾多,吳三桂不敢答應。
劉玄初打算起身告辭,站起來之前,突然想起一件事。於是問道:“不知道鄧公子離開昆明之後是要回瓊州還是要去見晉王?”
“晚輩會去見晉王。”鄧鴻回道。
“你告訴晉王,愛星阿會出兵緬甸,讓晉王提防點!”劉玄初對吳三桂可是忠心耿耿,他可不想晉王的勢力完全被清廷消滅。因為他心裡很清楚,若是晉王的勢力被消滅了,朝廷下一步就會對吳三桂動手。但他多次勸告吳三桂,吳三桂卻根本聽不進去。
說完,劉玄初讓船靠了岸,起身離開。
同劉玄初告辭之後。鄧鴻在天地會和晉王的暗探幫助之下離開昆明,前往緬甸同晉王會面。
千里之外的瓊州。
海口碼頭上旌旗招展鑼鼓齊鳴,一隊隊陸師官兵們排著整齊的隊形正在登船。岸上站滿了送行的人們,給即將遠征的軍隊送行。
開船的鐘聲響起,錨鏈收起,船帆升起,船隊緩緩離開碼頭,滑向大海深處。
陳水根和劉寶瑞這對兄弟又是一起,兩人同乘一艘西班牙大帆船。
龐大的船隊乘風破浪,向西駛出瓊州海峽,又拐向南面,沿著安南的海岸線一路向南航行。直到這個時候,龔小大才向士卒們宣佈了這次出征的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