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歷史中行禮最標準,正步最規範的一次。 。。
六 違命
我無法想象母親對一個老紅軍出身的正師職領導做出這樣一番大逆不道舉動的勇氣是從何而來。
凡是看過《激清燃燒的歲月》這部電視劇的觀眾,透過石光榮與諸琴的愛情悲歡,都會對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中國軍官的婚姻狀況有一個生動的瞭解。那個時候,滿懷報國之志的青春少女們參軍入伍後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被動地等待著組織上的挑選,軍官們的物色,上級委任,領導批准,閃電般結合,嫁給那些原本不相識的老革命們為妻,然後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當好專職家屬,後勤部長,為他們生兒育女,相夫教子,傳宗接代,培養革命接班人。箇中滋味真是一言難盡,她們有的是先戀愛後結婚,有的是先結婚後戀愛,有的是光結婚一輩子也沒戀愛。這就是那個時代被革命洪流席捲進人民軍隊裡面女兵們的命運和歸宿。這就是誰也無法改變、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歷史。我母親生活在那個時代,並且成為了一名女戰士,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和諸琴們相同的遭遇和命運。
但是母親與諸琴又有著明顯的不同。諸琴接受組織分配結婚任務時已經有了戀人,母親沒有;諸琴是在瀋陽解放之後的和平環境下入伍的,入伍僅僅是一種謀生的手段,母親則是在上海尚未解放之時的戰爭狀態下參軍的,參軍有著明確的殺敵目的;諸琴是個高中生;所以期盼尋找一個有共同語言的知識分子作為終身伴侶;母親是個大學生;卻希望找一個工農出身的部隊幹部結為夫妻;諸琴面對石光榮的猛烈進攻和上級組織屢次談話,終於抵抗不住,屈服了,認命了;而我母親則拒絕執行組織上下達的結婚任務,並最終贏得了勝利。
母親後來將這種強烈的婚姻自主觀念延續到下一代,我們兄弟4個找物件全部是自由戀愛,並且都是一次性成功,母親自始至終沒有半點行政干預,20多年過去了,一直和4個兒媳婦保持著同志加母女式的婆媳關係,在當地傳為美談。
一向說一不二的李部長終於沒有擰得過我那倔強的母親。當我聽到母親回顧這段往事的時候,忍不住地竊喜,這位李部長要是事先有點耐心瞭解一下我母親的歷史,我想絕不會自找難堪,亂點這段鴛鴦譜。
我從小在軍營長大,接觸和熟悉了太多的部隊高階軍官。我知道上世紀五十年代幾乎絕大部分的軍官太太們都是組織安排的,並且幾乎所有的軍官太太們都愉快地服從了組織上的安排。諸琴的結婚過程生動而又逼真地濃縮了一代女軍人的婚姻狀況。
唯有我母親是個例外,她成為我所知道的少有抗爭命運的獲勝者。
我後來幾次問母親,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她冒天下之大不韙,竟敢斷然拒絕組織上的決定。
母親說:不想過早結婚是一個原因,反感拉郎配的方式是另一個原因,更重要的是,在母親的潛意識裡,夢想著自己未來的丈夫應該是一個地地道道苦大仇深的工農幹部。似乎只有這樣做,她才算是徹底擺脫了資產階級家庭出身的陰影,真正投入到無產階級陣營之中。
鄭科長最終理解了我母親的選擇。他後來沒有象傳言中安排的那樣回到保衛部當副部長。也許是有意迴避母親,也許的確是前方戰事的急要,反正是留在了閩南山區剿匪,而且一呆就是大半年。朝鮮戰爭爆發後,又參加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回國後娶了位福建藉的女大學生為妻,最後官至副軍級離休,現已年近9旬,聽說依舊耳聰目明,神采奕奕,並且兒孫滿堂,其樂融融。
我後來和許多瞭解父親、母親的老戰友們交談過這段流產的姻緣。儘管他們都是我父親在戰場上結下的生死之交,但依然客觀地一致認為,母親在尚不認識我父親的情況下,就不假思索地斷然拒絕李部長的“命令”,完全是一種感情用事,甚至近乎於傻的不理智行為。
唯有我堅定地為母親的堅定不移大聲喝彩。這不光是因為我母親的違命維護了一個女人的人格尊嚴,更是因為正是拒絕了這位鄭科長,這才有了後來我母親和我父親結婚的可能。
從生物遺傳學的角度講,一個人的誕生只有幾十億分之一的機率,能夠經過激烈的競爭來到這個世界上,實在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情。從這個意義上,我要感激我母親的選擇,如果沒有這一選擇,就不可能有母親和父親後來的結合,如果沒有母親和父親的結合,就不可能有我僅有幾十億分之一降臨這個世界上的機遇。
雖然鄭科長沒有到保衛部任職,但母親最終還是離開了這裡。
起初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