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第7集《妙法蓮華經》

我們看第三科,發心,發起菩提願。

本經的修學重點,主要就是訓練一種內觀的智慧。內觀的智慧有三個重點:安住清淨心,觀照十如是,最後的收尾就是發起菩提願。

這一點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我們學佛以後,有三個重點可以修學:第一個是因緣,第二個是空性,第三個就是真如,這三個重點。我們初學佛法,每一個人都是從因緣上去修證的,基本上沒什麼例外。我們剛開始修學,就是面對這些的因緣所生法,修學的重點只有一個,叫做“深信業果,斷惡修善”。所以,剛開始在因緣裡面修的時候,我們的思考就是業力的思考,“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不喜歡痛苦,我們喜歡快樂,所以我們就怎麼樣?想辦法減少我們生命的罪業,想辦法增加我們的善業。這樣的一個修學過程,沒有什麼問題,過程沒什麼問題。

但是,深信業果,斷惡修善,等到結果出現的時候,問題就出現了。你看一個人在斷惡修善的時候,他的心是慚愧的、謙卑的,但是等他來生快樂出現的時候,他就忘了他自己是誰了。人一快樂的時候就開始放逸了,他的慚愧心就消失了,他已經忘失他前生那種謙卑、慚愧的心態。這個時候,一個人慚愧心消失以後,取而代之的就是,他想要去主宰這個快樂。因為人生的快樂沒有一個人會滿足,它是一個無底洞。他不是追求快樂而已,他要主宰這個快樂,讓它永恆存在,讓它能夠滿足他的心願。不幸的是,這剛好跟因緣法是違背的。因為因緣所生法,它不是你說了算。

首先你要知道這個快樂是怎麼來的。如果這個快樂是你創造出來的,那當然它就聽你的。但是,這個快樂是由業力創造出來的,所以這個快樂存不存在、往哪裡走,是業力說了算,可不是你說了算。但是,我們一個人有快樂的時候,你看一個人福報現前的時候,他覺得他可以主宰:我要去買一個電視,我就可以買電視;我要買一個房子,就可以買房子。他在某種因緣是得到自在力了,所以他會產生錯覺,以為他能夠主宰人生。其實,那是因為你福報還在。福報享盡的時候,你試試看!你善業力花完的時候,連一杯水你都喝不下去。

當然,一般人在福報現前的時候,他哪知道那麼多呢?我們就在這種因緣所生法裡面一次又一次地謙卑地、慚愧地造善,然後放逸地享受快樂。所以人生就是活在這種輪迴:你福報享盡的時候,你又回到你過去的謙卑了;你開始造善的時候、得到快樂的時候,你又忘了你是誰。所以,這就是我們輪迴為什麼在天上、三惡道裡面不斷地變化。享受快樂的思想是沒錯,但關鍵是我們想要去主宰快樂,這個地方出了問題。

佛陀看我們這樣子不是辦法,老是講這個人天乘法也不是辦法——他要麼享受快樂,要麼受用刀山油鍋。佛陀說,那這樣子好了,我告訴你一個更好的法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乾脆,你把快樂放棄好了!看這個意思,你沒有資格享受快樂,因為享受快樂的時候你會放逸。聖人受用快樂的時候他是自在,凡夫追求快樂是有問題的。快樂本身沒有錯,因為它本來是善業所招感的,它哪有錯呢?它就是一個因緣所生法,哪有錯呢?但是我們承受不起,我們會想要去主宰它。

所以佛陀說,好了!你既然有這種攀緣心,那你先把快樂放棄吧。先怎麼樣呢?先修無常觀,這個快樂的本質是會變化的。這件事情對我們打擊就很大了。我們對所有快樂的基本要求就是它必須要穩定。我想沒有一個人得到快樂願意失去的。你要麼就不要給我,給我以後你就不要搶走,不要破壞它。

但是,不幸的是,所有的快樂都是可破壞的。對這種得失的衝擊,既然我們的心態沒有準備好,那乾脆,佛陀要我們:那你先放棄快樂、追求寂靜!佛陀說,那我告訴你一個更好的法門,觀察它無常無我而趨向於涅盤寂靜。哦,這個就更美妙了!我們從一種離苦得樂的心態而提升到追求寂靜。恭喜你!你已經超越三界的輪迴了。“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當我們不再追求三界的快樂,那你就可以跟三界說再見了,因為沒有什麼東西可以牽動你了。

也就是說,我們會從一種安樂的概念而提升到一種追求寂靜的概念,就是從有相的因緣修學而提升到無相的空性的安住。所以我們凡夫修學,沒有遇到《法華經》之前,大概只有兩種修學重點:要麼在因緣上追求快樂,要麼在空性上追求寂靜。這兩個都不是佛陀的本意。

佛陀的功德哪是追求快樂、哪是追求寂靜這種小境界而已?那佛陀你為什麼告訴我這些呢?因為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