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法門當然主要是華嚴時。華嚴時的修學,一個是勸導,一個是告誡。
我們看勸導門。勸導門就是佛陀“方宜救濟,令無燒害”。佛陀看到三界起火以後,他就要提出滅火之道。他一開始用最圓滿的方法,用大乘的圓頓止觀。也就是說,滅除三界的火、調伏我執,很簡單!直接發菩提心、修學六度。你心中有道法,你就沒有火。有些菩薩是這樣,他不用直接滅火,直接發菩提心,他那個我執就自然淡了。當然這有個前提,這個人的大乘善根要非常強。其實有些人他不直接跟煩惱對治,他修善,就直接可以滅惡,當然這是利根人。就是說,佛陀本來是想用大乘的圓頓止觀,直接發菩提心、修六度來滅火。這第一個,用六度的功德來勸諫。
第二個,告誡,“說眾患難”。就是說你在修六度功德的時候,你要怎麼樣呢?你不要貪愛這個六度的果報,你要有無所得心。告訴諸子,這三界,雖然說你修佈施、持戒會讓你成就富貴身、尊貴身,但是這個果報你別貪愛,因為這個果報有過失。為什麼呢?“惡鬼毒蟲”,它有煩惱的過失。你貪愛三界的尊貴身,你變成大富長者、大國王的時候,你貪愛它,它讓你起煩惱。“得時多怖畏,失時懷憂惱”,你落入得失的貪瞋煩惱。這個煩惱不斷地活動就變成業障,“災火蔓延”,你就容易造生死業,最後就變成報障,就是“眾苦次第”。
最後,更可怕的是“相續不絕”。就是煩惱引生業力,業力引生果報,面對果報的時候你又起新的煩惱,就形成一種輪迴的力量。而且“毒蛇蚖蝮”——你的貪瞋煩惱,跟心中的夜叉“鳩盤荼鬼”——邪知邪見,還有“野幹狐狗”——貪愛的煩惱,跟各式各樣的“雕鷲鴟梟”這種慢心,還有這種“百足之屬”,各種的煩惱,它們怎麼樣呢?互相作用。就是說,你本來是起貪煩惱,結果引生瞋煩惱,瞋煩惱引生高慢心,煩惱之間跟邪見之間還會互動作用。在煩惱跟邪見活動當中,你本身又沒有大乘的法食,所以“飢渴熱惱”,就“甚可怖畏”。
而且,這還是一種個人的火,個人的煩惱障、業障、報障。“況復大火?”這個“況復大火”,古德解釋說,前面是講個人的業報,這以下大火是眾生的共業。比如說,一個家庭裡面哪一個人做事放逸、沒有章法,大家都要承受這個共業。社會也是這樣子。你看有些人,他對環境保護不在乎的,但是你環境保護不在乎,整個三界的災難起來的時候大家必須共同承當。就是共業所產生的叫大火,個人的叫小火。佛陀就是用這個方式來勸諫我們修習種種的功德,不要貪求果報。
這樣來滅火,看看有沒有效果。看經文。
諸子無知 雖聞父誨
猶故樂著 嬉戲不已
作為佛陀,當然會把他最好的東西送給兒子,由兒子來繼承,所以,佛陀把他自己所經歷的這種大乘圓頓的功德,直接把這個法傳給他的兒子。但是,“諸子無知”,三乘的弟子過去在兩萬億佛所的時候,曾經跟佛陀學過這些大乘法門,但是當佛陀離開以後,他們在三界不斷地打滾,我們知道,五濁障大不障小。在這個汙濁的環境裡面,對大乘的善根傷害是很大的,所以他們的大乘善根已經慢慢地退失,已經到了一種無知、薄弱的情況。所以,如果佛陀用這麼高深的,直接用無所得心來修六度,他怎麼樣呢?“猶故樂著,嬉戲不已。”他對三界的火沒有產生一種覺知的功能,還是一樣執著快樂的假相,對火還是沒有產生滅除的效果。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圓頓止觀為什麼對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沒有用?就是說,圓頓止觀的修法,簡單就四個字,就是“無住生心”,在無住的情況生起菩提心。這個無住是理觀,就是你一念安住真如本性,莫向外求,在無住的情況,內觀真如,外修六度。無住是沒有錯了,因為一旦向外求,你就落入了業力的陷阱。
在《楞嚴經》上這樣說,你向外追求,因果會報答你;但是因果報答你,你要付出代價。就是說,你要訴諸因果的報答,那你就要受因果的折磨。這很公平。就是我修了佈施、我念佛,我應該有個回報。好,你想要回報,因果就回報你。但是,你讓因果來回報你,你就要付出代價,“有諸煩惱故,有諸業力故,有老病死故”,這個三界之火就會燒你。如果說,我在修的時候我是無所求,我只是“託彼依正,顯我自性”,我透過唸佛、透過六度開顯自性的功德。就是我不求因果回報。恭喜你!真如就要回報你了。總之,你一定要有回報,就一定會有回報,要麼就因果回報你,要麼就是你的真如本性回報你。但是真如本性回報你的時候沒有過失,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