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
伊藤博文面見日本明治天皇說道:“天皇,現在朝鮮向清朝求援,清朝出兵朝鮮正是我們大日本的機會!我們已經為和清朝的戰爭準備了這麼久,這次清朝出兵日本,我們正好可以找藉口與大清開戰!”
明治天皇考慮一下說道:“朕在繼位之處就與百官諸侯相誓,意欲繼承列祖偉業!不問一身艱難,親營四方,安撫汝等億兆,開拓萬里海疆,布國威於四方!伊藤君,現在是時候了!”
1894年6月2日,伊藤內閣決議出兵朝鮮。
6月5日,日本立即設立有參謀總長、參謀次長、陸軍大臣、海軍軍令部長等參加的“大本營”,作為指揮侵略戰爭的最高領導機關。
6月9日,日本派先遣隊400多人,在駐朝公使大鳥圭介的率領下,以“濟物浦條約”規定之日本有權保護使館和僑民為藉口進入朝鮮首都漢城,同時又根據“中日天津條約”知照中方,其後又在6月12日派兵800人進駐漢城。在日軍先遣隊出發前,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就授權大鳥挑起釁端,找尋藉口發動和清朝的戰爭。
全州和議達成以後,朝鮮政府要求中日兩國撤兵,於是大鳥圭介開始和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進行撤兵談判。大鳥雖然口頭上答應袁世凱撤兵,甚至就要達成書面協議,但是日本發動戰爭的決心已定,不可能同意撤兵。
日本開始不斷增兵,6月16日大島義昌少將率領混成旅團第一批部隊在仁川登陸,到6月28日混成旅團第二批部隊登陸,侵朝日軍達到8000餘人,比起駐朝清軍已佔絕對優勢。
得知日本在繼續向朝鮮增兵,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和太原鎮總兵聶士成就向李鴻章建議迅速撤兵,這樣便使日本在朝軍隊陷於孤立,在國際輿論壓力下也會自動撤軍。
但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則一直希望中日共同撤兵,既未向朝鮮增援軍隊,又沒有按袁世凱、聶士成等人的建議由清軍先撤兵,一味寄希望於美、英、俄等歐美列強調停,讓日本和大清同時撤兵。清朝和日本就在列強的調停下,開始了撤兵的談判。
到了1894年7月期間,日本發動戰爭的陰謀愈發明顯,中國國內輿論和清軍駐朝將領紛紛請求清廷增兵備戰。而歐美列強明顯偏向日本,宣佈調停失敗,這樣日本就放開了手腳,戰爭進入了倒計時。
1894年7月17日,日本大本營作出開戰決定。
7月20日,日本編成了以伊東祐亨為司令的聯合艦隊,隨時準備尋釁。
同日,日本駐朝公使大鳥圭介向朝鮮政府發出最後通牒,要其“廢華約、逐華兵”,要求48小時內答覆,朝鮮繼續敷衍日本,於是日本決定出兵控制朝鮮政府,以找到與駐朝清軍開戰的“委託”!
1894年7月23日凌晨,日軍突襲漢城王宮,擊潰朝鮮守軍,挾持朝鮮國王李熙,殺害實際掌權者閔妃,解散朝鮮親華政府,扶植國王生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上臺攝政。
一直想振興大清朝的光緒得知日本在大清屬國朝鮮發動了政變,要求李鴻章發兵朝鮮,狠狠的教訓小小的日本國。
本來慈禧太后並不願意其六十大壽為戰爭干擾,但是小小的日本國實在做的有些過分,竟然在大清的屬國朝鮮發動政變,這不是給慈禧太后的大壽添堵嗎!所以慈禧也傳話給李鴻章,懲罰一下膽大妄為的日本國。
這時候,李鴻章才放棄了儲存淮軍這些嫡系軍隊和北洋水師的實力,以及企圖和解的想法,一直按兵不動的李鴻章才開始準備派兵增援朝鮮。
北洋水師接到了李鴻章的命令,讓北洋水師派軍艦護送陸軍,從海路增兵朝鮮牙山。
北洋水師接到李鴻章的命令後,林大鑫知道戰爭即將爆發了,於是林大鑫派出了水師學堂第一艦隊航速可以達到22。5節的旗艦裝甲巡洋艦興海號,和同樣高航速的裝甲巡洋艦安海號,到黃海北部的豐島海域遊弋。
林大鑫告訴第一艦隊的指揮官孫喜濤和旗艦興海號的艦長蔣晨,在豐島海域要把電臺一直開著,隨時接受電報,北洋水師和日本聯合艦隊的第一次碰撞,可能就在豐島海域。
第三十四章 不一樣的豐島海戰(上)
1894年7月24日下午,由方伯謙率領的北洋水師防護巡洋艦濟遠號、魚雷巡洋艦廣乙號和木殼訓練艦排水量1250噸的威遠號,組成編隊正在朝鮮牙山灣外駐泊,保護運載淮軍精銳的運兵船,安全入港裝卸人員和物資。
為了加快進度,濟遠艦和廣乙艦上的艦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