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遺事 第九十一回(2)
安石也一樣擔心這個。皇祐年間軍隊最膨脹的時候,文彥博、龐籍做丞相,也嚷嚷著要省兵,安石就曾憂心忡忡地寫過一首《省兵》詩,說:
有客語省兵,兵省非所先。方今將不擇,獨以兵乘邊。前攻已破散,後拒方完堅。以眾抗彼寡,雖危猶幸全。將既非其才,議又不得專。兵少敗孰繼?胡來飲秦川!萬一雖不爾,省兵當何緣?驕惰習已久,去歸豈能田?不田亦不桑,衣食猶兵然。省兵豈無時?
施置有後前。王功所由起,古有《七月》篇。百官勤儉慈,勞者已息肩。遊民慕早野,歲熟不在天。擇將付以職,省兵果有年!
一面指望靠兵多勉強應付局面,一面就是害怕“驕惰已久”計程車兵裁減下來,依舊成為社會的一個大包袱。他將省兵的希望寄託在將來:百官愛民,發展生產,當兵的遊民真正羨慕鄉野草民富足安樂的生活,那時再裁兵擇將,就不至有任何風險了。
從那以後,省兵就成了他常常思考的一箇中心問題。他的思路,漸漸集中到三個方面:一是,目下的這種募兵制,應當有所改變;二是,省兵不能削弱國家的常備力量;三是,改變必須穩妥,要採取漸進的方式。結果,府兵制自然成了他最理想的選擇。府兵不脫產,寓兵於民,平時是莊稼漢,戰時才上前線。第一大好處,是養兵的費用全省下來了。此外,農民出於田畝,比市井無賴、罪犯等等,要單純多了,便於管理指揮。募兵的兩大弊病,正好全都被克服了。當然,比起脫產的專業士兵,不脫產的民兵,戰鬥力無疑要差一些,但也事在人為。只要抓緊平時訓練,一樣能勝過專業士兵。隋唐的府兵,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就是明證!
以府兵代替募兵,又要採取漸進的方式,究竟該怎麼辦,他心裡並沒有底。他又一次將目光投向了古代。春秋的時候,魯成公有所謂丘甲制度,規定方圓四里為一丘,四丘為一甸,以丘甸為單位,向國家出牛馬、兵甲。鄭國子產,也有類似的制度。齊國管仲、秦國商鞅等,更實行過什伍制,或五家一保,或十家一保,有罪而不舉報,同保幾家都要連坐。東漢的仲長統仲公理,在他所著的《昌言》中,也提倡“明版籍以相數閱,審什伍以相連持”,一樣主張按軍隊編制來組織地方丁壯。仿照古代建立類似的一種保甲制度,一面維護地方治安,一面訓練百姓練武,或許是最好的過渡方式?也不光是古代。仁宗手裡,夏竦就立過保伍之法,維持治安那是沒得說的!朝廷還明令推廣過。歐陽修也上書專門談過這件事。只是後來,漸漸就不了了之了。夏竦人雖不怎麼樣,可也不能因人廢事呵!不過,暫時他也就想想而已,或偶爾與皇上略略談談,還得等待相應的機緣。根據自己的經驗,這些事都急不得,得有相應的外在引發,然後才能水到渠成,不費力氣。
很快,安石就等到了機會。
自從參知政事,為了廣開言路,安石早將政事堂向所有的人開放了:不管什麼人,官大官小,士農工商,只要有所建言,誰都可以直登政事堂,找執政大人聊上一聊。為這,他也沒少被人罵:罵他將個政事堂,變成了茶館酒肆、勾欄瓦舍,什麼人都可以進。可他我行我素,照樣賓迎八方來人。他的一些好點子、好措施,有不少就是在這裡得到了啟迪。保甲法,也同樣是從這裡得到引發的。
說到這事,還要歸功於那個扳倒了姜潛的大理寺寺丞趙子幾。
他因為貫徹新法得力,很快又被提升為太子中舍人、權發遣同提點諸縣鎮公事,由正八品升了從七品。新任的職責,是主管開封府界內各縣、鎮的刑獄、盜賊、場務、河渠等事兒。他老在郊縣混,又是個愛琢磨事情的認真主兒,並非那種只做官不費心的庸官,日久天長,還能不琢磨出道道兒來嗎?很快,他就發現了京畿各縣治安上的老大一個漏洞。
京畿各縣,最近若干年盜賊很多,有時都會在大白天公開搶劫。老百姓勢單力薄,誰也不敢當面跟他們幹。有那膽子大些的,事後告到官府,能不能討到公道且不說,就是有了公道,將罪犯抓起來了,可他們的黨羽還在,總要找機會尋釁報仇,還是吃不了兜著走!從來真窮真富的人,並不害怕盜賊:窮橫窮橫,根本沒有油水,盜賊沒準還怕他們打自己的主意,不會來惹他們;大富大貴的人,有的是錢勢,不僅武力可以自保,萬一失了手,也有後臺為他撐腰,一般的盜賊,心裡雖想,卻也不敢隨便碰他們。最怕盜賊的,是那些不上不下的財主:有錢無勢,標準肥羊,誰都想啃他們一口。他們既無力自衛,又沒有後臺可靠,只能任人宰割,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