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此大眾,宣告汝等。阿逸多!是諸大菩薩摩訶薩無量無數阿僧只,從地湧出,汝等昔所未見者,我於是娑婆世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教化示導是諸菩薩,調伏其心,令發道意。
那麼“爾時”,說了前面的偈頌,告誡大家要攝心以後,就正式地告訴彌勒菩薩:我今於此法華會的大眾當中宣告汝等,阿逸多!這些從地湧出的法身菩薩,數目有無量無邊的阿僧只之多,他們突然間在法會當中從地湧出,住在虛空,而汝等昔所未見,他們的功德是超過與會的跡門弟子的。那這些本門弟子是怎麼來的呢?是我在娑婆世界,我成佛以後教化的,就是我親自教化的。
我怎麼教化他們呢?第一個,“教化示導是菩薩眾”。當然一個人從最初的發心,就是用權實二法,讓他們能夠信解中道實相。就是信解,建立一個正知見。第二個,調伏。你信解以後當然產生觀照,內觀真如,外修三乘,產生調伏。最後發起廣大的菩提心。
所以,這個因地的大乘善根有三個重點:第一個信解真如,然後觀照真如,最後發菩提願。
當然有人就問蕅益大師了,說有沒有人,信解以後,他也觀照,結果卻不發菩提心,有沒有可能?蕅益大師說不可能。說這個人如果修到最後沒有發菩提心,他前面的信解一定有錯誤。就是“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所以他這個信解、觀照、發願是互相有關係。就是說,你要信解錯了,你的觀照就錯了;你觀照錯了,你發的心就錯了。
所以,一個人學佛,除了你的精進用功以外,你的修學的重點,成敗就十年而已。我過去在佛學院教書的時候,我告訴我的學生們,就是你一個人的成功,你修行成功,十年決定,關鍵十年。第一個,你最初學佛那五年——跟你什麼時候學佛沒有關係。你就年輕學佛,你只要方向錯了,你就錯了。因為他改不了,叫先入為主。前面五年跟最後臨終五年,這十年決定你的成敗。
前面五年就是你的知見,就是你跟誰學佛法。如果你一開始的信解就是業果,你建立了業果,那也不錯,斷惡修善。那麼你業果的思想,你的人生只有一個方法,就是追求善法,沒有其他目的了。你如此地信解,你就會如此地觀照善法,最後你發的願就是追求人天的快樂,這跑不掉。因為你一開始的信,你相信什麼道理,你就會去追求這個道理,就會觸動你不同的行為,最後就有不同的結果。所以五年以後你已經根深蒂固了,跟你什麼時候學佛沒有關係,因為你那個等流性。除非你過去善根很強,你突然間改變。我自己這一輩子看過來,你前面是怎麼回事,後面要改變的很難,因為別人講他,他聽不進去了。
有些人信解空性,就是什麼因緣法他都沒有興趣。這個人信解空性,觀照空性,最後結果他一定會進入偏空涅盤,最後才回小向大。這個過程他一定要經過的。
有些人他一定要經過人天的快樂,他才會轉到成佛之道的。這個過程他一定要經過的,因為他的信解就決定他的觀照,也決定他的發願。所以蕅益大師說,你也可以從結果來判斷你的因地對不對。如果你越修到最後,菩提心越發不出來,那你一開始信解的真理就一定是不真了,有偏了。可能偏空,也可能偏有。如果你的信解是中道實相,你到最後一定會發菩提心,因為你的信解是真空妙有,你一定會發菩提心。
所以這些法身菩薩,可以說因緣非常殊勝,一開始得到釋迦牟尼佛的教育,就信解一種中道實相,觀照真如,最後發菩提心。
那現在重點來了,他這樣子的一個大乘善根的栽培,是誰成就的?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佛教育他的;第二個,是在娑婆世界完成的。這個我們先記住。第一個,釋迦牟尼佛親自教育他們的;第二個,是在娑婆教育他們的。當然這個地方就有其他的疑惑了。
壬二、答來處
成就大乘善根以後,他後面功德怎麼增上呢?我們看來處。
此諸菩薩,皆於是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虛空中住。於諸經典,讀誦通利,思惟分別,正憶念。阿逸多!是諸善男子等,不樂在眾,多有所說,常樂靜處,勤行精進,未曾休息;亦不依止人天而住。常樂深智,無有障礙。亦常樂於諸佛之法,一心精進,求無上慧。
前面說這個“令發道意”,這個發菩提心不是一般的菩提心。諸位!這個是圓教初住,就是發起了那種真實不退的圓教初住的菩提心,這個是破無明證法身的菩提心。
前面的從建立大乘善根以後,到最後的功德增上,就講到他的來處跟住處。此諸菩薩都是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的虛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