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出家、在家,或者是凡夫眾生,你應該生起慈悲的願力。就是你能夠如法修習一心三觀,又能夠修習四安樂行,你是非常幸運的。
那你這麼幸運,你應該怎麼樣來發願呢?你應該發願:
“斯等不聞,不信是經,則為大失。”你看到很多的佛弟子他還在事修,只是每天追求一些小小的果報,那麼這樣子的結果就是生命當中的重大損失。因為這樣只能夠得到一種枝末的片段的功德,那個修行叫做事倍功半。就是你只能靠法力的攝受,而你放棄你心中的摩尼寶珠,這是非常可惜的。你一個貧窮人,你就知道打工,你也不知道回家,這個就很可惜了。
那怎麼辦呢?你要發願說,如果我成就佛道,我一定要怎麼辦呢?“以諸方便”,我先用三乘的權法讓眾生破障,然後再說《法華經》,使令他安住在一心真如當中。你要有這個願力。你自己依止《法華經》成就,你也希望以後,你能夠把這個法門相續地傳下去。
所以這個四安樂行,其實四安樂行是對凡夫眾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保護。所以,你講到四安樂行的時候,整個《法華經》的修學就是在跡門的因地修完了。就是第一個,智慧的觀照,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第一個助行;第二個助行,就四安樂行。
你修這麼多,怎麼知道你到底有沒有進步呢?因為《法華經》的特色是因果同時的,它直接從心地觀照進去,所以你內心一定會產生變化的。三個指標:第一個,你的智慧有沒有增長;第二個,你的慈悲心有沒有增長。這兩個可能不容易看清楚,第三個比較容易看。第三個,你的忍辱力有沒有增長,這是最明顯的。
就是我沒學《法華經》之前,外在的因緣一刺激我會馬上反應。因為你的心隨時注意外境,所以你的心會變成很容易受到干擾刺激。而一個內觀的人,他慢慢慢慢地離相以後,儘管他也會受到干擾,但是它的勢力降低很多了。所以,“坐法空座,入慈悲室,著忍辱衣”,這個“衣服”是最容易看清楚的。這個忍辱就是,你修行的一心三觀有沒有進步,這個忍辱是關鍵。就是整個因地的修學,佛陀會歸到三法——慈悲、智慧、忍辱。這是作一個總結。
壬二、頌嘆經 分二:癸一、總頌兩喻;癸二、總頌兩合
我們看壬二。前面是講法門,這以下講讚歎,重頌讚嘆經法。
癸一、總頌兩喻
癸一的“總頌兩喻”,就是與珠喻跟不與珠喻。我們先看兩個譬喻。
譬如強力 轉輪之王 兵戰有功 賞賜諸物
象馬車乘 嚴身之具 及諸田宅 聚落城邑
或與衣服 種種珍寶 奴婢財物 歡喜賜與
如有勇健 能為難事 王解髻中 明珠賜之
這是對前面的譬喻作一個重頌。說有一個大威德力的轉輪聖王出世,統領兵將去打仗,結果把這個盜賊消滅以後,“賞賜諸物”。賞什麼東西呢?賞這個“象馬車乘,嚴身之具”,“田宅、聚落、城邑”,還有珍貴的衣服以及種種的七寶,乃至於“奴婢財物”。轉輪聖王二話不說,“歡喜賜與”。那麼這種一般性的賞賜是很快就能夠賞賜了,你只要稍微有一點功勞就賞賜。
只有一種特殊的情況,叫特殊賞賜。就是這個人特別勇健,能夠成就難能可貴的功德,轉輪聖王才會把他頭頂上的摩尼寶珠賞賜給他。這個就是轉輪聖王的賞賜是有層次的,有一般性的賞賜跟特殊性的賞賜。
癸二、總頌兩合
這樣的譬喻,放在佛法也是這個道理。佛法的賞賜,佛陀的賞賜也是不同的,他不是所有人都同樣賞賜。我們看佛陀是怎麼賞賜的,看合法。
如來亦爾 為諸法王
忍辱大力 智慧寶藏
以大慈悲 如法化世
首先,佛陀要賞賜,佛陀要做一件事情,要先出世,佛陀必須從法身以大悲心變現一個應化身。比方說釋迦牟尼佛變現一個丈六比丘相,他一定要出世說法,他才有辦法賞賜,所以,“如來亦爾”。作為一個法王,他具足忍辱、智慧、慈悲,還是會歸到弘經三軌。《法華經》的所有的功德都是以這個忍辱、慈悲、智慧為根本,以這三種功德來出世。這是第一個,佛陀夾帶三種功德力出世。
第二個,出世以後他怎麼個賞賜呢?看第二段。
見一切人 受諸苦惱 欲求解脫 與諸魔戰
為是眾生 說種種法 以大方便 說此諸經
佛陀第一個賞賜,是看到一般人他怎麼樣呢?“受諸苦惱,欲求解脫。”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