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6章 第56集《妙法蓮華經》

四念處。

第二科,就是“汝等勤作,勿得懈息”,這是四正勤。

四念處,我們剛開始可能是一個聞慧,那慢慢怎麼樣呢?要不斷地加強觀慧的相續。就是你不是隻有知道,要每天有一個功課來觀照,讓它輾轉相續。所以,這個四正勤就是,你要能夠讓這個觀慧輾轉相續到煖位,就入這個內凡的加行位,叫做煖位。

“以方便故,得近其子,後復告言:咄!男子,汝常此作,勿復餘去。”佛陀就是用這樣的一種四念處,然後再加上精進,這種方便來誘導他,使令這個窮子慢慢地隨順於空性,也拉近了父子之間的距離。這是第二個,透過四正勤來加強他的觀慧。

第三,四如意足。

“汝常此作,勿復餘去。”前面的四正勤是偏重在觀慧的增長,這個四如意足偏重在禪定的成就。就是你現在不能只是打坐、修止觀,你要成就禪定,開始要息諸緣務,加強專注,修這個欲、勤、心、觀。禪定第一個,欲。你要有得到禪定的強烈的慾望,我一定要得到禪定。然後再透過精進、透過心——就是專注、觀——就是配合四念處的觀慧,慢慢調伏妄想,對治昏沉,慢慢得到禪定,這個禪定就入頂位。煖、頂、忍,這個四加行的第二個,到頂了。

到了頂位以後,佛陀就給他怎麼樣?加價。一開始本來談的工資是多少,現在給他加倍。為什麼呢?就是說,本來是四念處的觀慧是散亂心的,但是他這個觀慧得到禪定以後,他有什麼好處呢?“諸有所須,盆器米麵鹽醋之屬,莫自疑難,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有了禪定以後,你再修行就更自在了。比方說米,米就是我空,米比較粗;面就比較細,它的本質比較細,就是法空。所以聲聞人又有法空。不過,這個法空跟大乘法空不一樣。那麼鹽醋,這個鹽就是調味料,鹽就是無常的智慧,醋就是苦諦的智慧。透過無常跟苦諦的調治,使令這個止觀出入更自在,就是“莫自疑難”。這個是禪定的好處,使令他修止修觀更加的自在。“亦有老弊使人,須者相給。”那麼禪定還可以怎麼樣?產生神通,五種神通來供給我們日常生活的妙用。這個是講到四如意足成就以後價錢就加倍。

第四個,“好自安意”。好自安意就是成就五根。

五根就入忍位了。信、進、念、定、慧。我們前面沒有成就根,沒有成就信根之前你怎麼知道你拜佛已經達到信根了?信,就是你願意隨順。你拜佛的時候你帶勉強,唸佛的時候帶勉強,表示你對佛號這個法是排斥的,帶點勉強,所以你這個信根不具足。但是你信根生起以後,你那個心要進入佛號的時候就很自然,“好自安意”。一個人對整個佛號生起信、進、念、定、慧善根的時候,他佛號念起來是安穩自在。這是成就五根。

第五個,進一步,“我如汝父,勿復憂慮”,那麼就成就五力。

五根是生善,生起善根;五力就破惡了,成就破惡。這個時候,成就五力以後,佛陀就開始鼓勵他、安慰他了。因為成就五力以後,他入了世第一。世第一,離小乘的見道位初果就很靠近了,非常接近,所以他就不用再憂慮。為什麼呢?因為到世第一他不退轉於凡夫了。

所以佛陀這個時候要加把勁,佛陀就鼓勵他說:“我年老大,而汝少壯,汝常作時,無有欺怠、瞋恨、怨言,都不見汝有此諸惡,如餘作人。”他說,我年紀大了(就比喻佛陀已經證得無學了),我自己已經證得無學了,佛陀作證。而你智斷未成,但是沒關係,你就差那一步了。我觀察你工作時,你現在的工作,沒有欺誑,就是信力成就,沒有懈怠就是精進力成就,沒有瞋就是正念力成就,沒有恨就是正定力成就,沒有怨言就是智慧力成就。我看不出你有這種欺怠、瞋恨、怨言,所以你的修行應該很快要成就了。

所以佛陀就給他安慰,從今以後,你“如所生子”。諸位!窮子是一個外來打工的人,佛陀竟然跟他說,你現在跟我的關係就很像是我的兒子了。雖然還不是兒子,但是我們關係已經親密到,就是說我已經把你當兒子看了,是這樣子。這個到了世第一了。

最後第六,七菩提分。

“實時長者更與作字,名之為兒。”經過佛陀前面的五根、五力的鼓勵、開導以後,最後入七菩提分。七菩提分就正式地證得我空,斷了三界的見惑,這個時候“名之為兒”。因為他已經怎麼樣?接觸了佛陀的道法。

諸位!小乘的道法就是大乘的道法,《法華經》就是這樣說的。聲聞智斷就是菩薩無生法忍,這個是其他經典沒有講到的。一般其他經典是小乘、大乘分得很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