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9章 第39集《妙法蓮華經》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八十二面,我們看戊二的“譬說周”。

智者大師把整部《法華經》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是約跡門開權顯實,講到佛陀的智慧;第二個是約本門開近顯遠,就說到佛陀的功德。在前半段的“開權顯實”這一塊,它有三個重點:一個是法說周,一個是譬說周,一個是因緣說周,有三週說法。

有關三週說法,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基本上,我們修學大乘的佛法,有兩個選擇:第一個叫做直趨大乘,第二種是一佛乘式的大乘。

直趨式的大乘,就是《華嚴經》的大乘。就是你開始修學菩薩戒以後,你直接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以後,就用凡夫的階位廣修六度,然後迴向無上菩提。但這個地方會有問題,就是你沒有先了生死,以凡夫的角度直接面對生死來歷練,就是蕅益大師說的:“惑業未斷猶坯器,經雨則化棄前功。”因為你壽命太短,你要面臨無量次的死亡,而每一次的死亡對凡位的菩薩來說都是非常重的考驗。因為你可以掌控的是你在世清楚的時候,而死亡以後叫做隨業流轉,來生是不可以掌控的。萬一你臨終的時候起了顛倒,過去的罪業起現行到三惡道去,你整個菩薩道就全部毀掉了。所以,直趨式的大乘對凡夫來說,到了五濁惡世,我們看歷代祖師並不是很贊成,因為它的退轉風險太高。

所以,我們一般選擇的是一佛乘式的大乘,比方說淨土法門。淨土法門它也是大乘法門,但是它是分兩階段,就是先到淨土去,再修菩薩道。也就是說,淨土宗的思考是先修皈依:我業障深重,求出無門;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功德廣大,必定救拔,所以我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提起佛號,憶佛唸佛,先求生淨土。所以,淨土宗的特點就是先求出離,因為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我們一個生死凡夫本來就是內憂外患,內有煩惱,外有生老病死的折磨。

當然,這樣子也有問題。我們剛開始是以出離心而到淨土去,我們今生並沒有太多的修學大乘法門,但是我們看淨土宗的往生以後,那是開始要馬上啟動你的菩薩道。上求佛道,你必須要親近十方諸佛,廣學無量法門;第二個,下化眾生,我們隨時要到娑婆世界回入娑婆度有情。那麼現在問題來了,就是這個對接的問題。我想所有淨土宗的人,沒有學《法華經》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就是我在娑婆世界學的法門是一種出離性的調伏,但是我往生以後,我開始要行菩薩道,這個心態怎麼調整?這是一個大的問題。

當然,《法華經》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可以暫時不修大乘法門,但是,我們必須要保持大乘的善根,就是你在娑婆世界你就要建立大乘善根。就是說,因為我自己的時間有限,我行六度的時候我心思散亂,違揹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的原則,所以為了臨終的正念,我整個六度法門暫時收攝起來,但是我保持大乘的善根。那麼你到了極樂世界,馬上就能夠把大乘善根啟動起來。

現在問題來了,怎麼樣能夠不修大乘法門而保持大乘善根?就是本經說的,你在唸佛之前就要建立佛陀的知見,開示悟入佛的知見,你不能用凡夫的知見來唸佛。也就是說,當我們離開娑婆世界的時候,我們不能有一種法執。我們在厭離娑婆的時候,是把所有不好的名言都安立在生死輪迴:生死輪迴是不淨的、是苦、是無常、無我。我們對生死是種種的訶責。到了淨土去,問題來了——你要重新面對生死。所以應該怎麼辦呢?佛陀告訴我們說,你現在就要想,本來就沒有生死,“本來無生死,生死由心現”,生死是我一念妄想變現出來的,我只是離開心中的如夢如幻的生死!這樣子,你未來到淨土以後,馬上可以對接。

所以諸位,從現實的角度,凡夫不修出離道,直接修菩提道,到了五濁惡世,這個方法已經行不通了。我們看歷代的祖師很少人這樣做的。先修出離道,再修菩提道,這是一個穩妥的菩薩道方法。但重點是,你必須把《法華經》的思想弄清楚,就是所謂的“一佛乘式”的大乘法門,先修權法,然後再會權入實。等時間到了,再用實法來帶動權法而啟動菩薩道。所以這個觀念非常重要,所有的淨土宗人都必須要學習的。

就是,當我們在娑婆世界,一個生死凡夫面對生死輪迴,我們剛開始用保守的方式來求生淨土,我們的心態應該怎麼做,以後到了淨土跟大菩薩修學的時候才能夠圓滿地對接。這個就所謂的“開權顯實、會三歸一”的觀念。

戊二、譬說周分四:己一、開三顯一;己二、中根領解;己三、如來述成;己四、與之授記

前面佛陀用法說,直接用法義的方面來說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