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故事用“湯(唐)”做名字,故事顯得通俗明白。商譜用“天”字,就象今天說話,跟爺爺叫祖父。太是周方言,周語說太不說大。大是商方言,商語說大不說太。卜辭用“祖”字,是說,湯是第一代(分支)。
上面對唐祖先作了文字的探索。因為有卜辭的證實,商譜是真實的,但是卜辭是商語,商譜是周語,在文字上略有出入。在順序上,卜辭將近祖排在前面,遠祖排在後面,這又是一個不同點。
唐祖先
依照史記,大甲,大丁,天乙,是祖孫三人,而且大丁“未立而卒”。這個說法就不可信了。請讀者想一想,請讀者應用“氏族說”的認識而不是“姓氏說”的認識來細心的想一想。在唐時代,御自唐,百羌百牢這樣重大的祭祀大典怎麼能將未立的亡人排進祭祀的位置,而且是三位奠基唐政權大業的祖先?
因為有卜辭的證實,成就唐氏族事業的祖先是3位。從名字看,一個祖,兩個大,可知祖乙是開創者,大丁和大甲是後繼者。
商譜特殊的地方是使用了已,丁,甲,丙,壬這些字。這些字不是人名,是對氏族的編號。在編號前面加一個修飾語就是氏族的名字:祖乙,大丁,大甲。祖乙,大丁,大甲,這是氏族的3支分支。這3支分支相繼擔任唐政權的首領氏族。
說到氏族首領,有一個重要的角色被忽略了。它就是伊尹。前文說到,伊尹是巫祠機關。史記的記載講了一段繼位的故事。伊尹能夠主持太甲繼位。可知,唐是個巫祠政權。唐氏族由氏族分支和巫祠機關組成首領集團。
這樣就知道了唐氏族與葛伯,夏桀,昆吾等的氏族鬥爭經過了3代的首領集團完成,前後時間不少於百年。事業成功了,唐氏族佔有了伊洛大片的領地。唐氏族有了立廟獨立祭祀的能力。立廟是今天的話,實際上就是建都。建都,我們從考古知道,是浩大的工程。因為建都,唐氏族向安陽的中心巫祠請示,請求支援。這樣就有了我們探索的這一條卜辭。
唐氏族的都建起來了,留下了今天的二里頭遺址。
商譜的名字是祖乙,太丁,外丙,中壬,太甲。關於祖乙,太丁,太甲已經探索過。外丙和中壬是什麼關係呢?
丙和壬是分支編號。外丙和中壬是兩支分支。這兩支分支在3位祖先以後。這樣,我們就想到了,唐都的建設在外丙和中壬時期開始,時間不晚於公元前2千年。公元前2千年,唐氏族勝利的結束了對昆吾的征伐,治理和建設伊洛領地排上了日程。這時候氏族的中心在伊洛西的豫西山地。唐氏族的首領集團將唐都的地址選在洛水向黃河的河口,今天的偃師。
二里頭遺址
卜辭說,從唐到安陽去貞。除去安陽,剩下來的地方便是伊洛。湯在沁水滅夏,在洛陽西滅昆吾。可知湯氏族是在伊洛建立起來唐。甲骨文的一條卜辭震動了古中華史:從唐開始,大商的一個政權在伊洛建立起來。
在洛陽平原出土了一個重要的遺址,稱作二里頭遺址。這個遺址被認為是夏遺址。細細的考察一下,發現這個遺址應當是唐政權的遺址。這個遺址為唐政權提供了一個考古證據。
該型別遺址100多處,正式發掘30餘處,以洛陽平原為密集。這一型別的遺址在冀南,陝東,安徽和湖北等地也有發現。(顯然不可能是夏遺址。)
關於二里頭遺址的古記載有以下一些:
周書,“自洛汭延於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這是說,在伊洛還是水澤時,“有夏人”在這裡生存。有夏人過著採集遷徙的生活。)
尚書,“太康失邦,兄弟五人行於洛汭”。(失邦是離開住地,遷徙走了。行,是路過,走過。洛汭是洛河水澤。)
史記,“夫夏桀之居,左河擠,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東面是黃河,濟水,西面是太華山,南面是伊水,羊腸似今天的函谷。夏桀的居住地明確的在豫西山地。公元前6千年伏羲的一支始族向豫西山地遷徙,公元前4千年這一支始族從豫西山地走向伊洛平地。這時候的伊洛是洛汭,伊汭,居易無固。)
周語,“其伊洛竭而夏亡”。(這是說夏人因為黃河改道,依洛缺水,於是向北回到山西南部。)
呂氏春秋,帝孔甲“田於東陽負山”。
水經注,東首陽山在遺址北。
(以上地址:負山,首陽山,在伊洛地區。)
王灣遺址:在洛陽市西郊。
煤山遺址:在臨汝縣。臨汝在洛陽南偏西,7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