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門巫祠已經是廢墟。
第十二山 平山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於其上,潛於其下,是多美玉。”
美玉:這是對平巫祠廢墟的解說。
第十三山 京山
“又東二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肅(石旁),高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河:是黃河。
第十四山 蟲尾山
“又東二百里,曰蟲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於河。薄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黃澤。”
黃澤:聯絡第十六山,黃澤在漳河南。
第十五山 彭此(左加匈)山
“又東三百里,曰彭此之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東南流注於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於河,其中多肥遺之蛇。”
無草木:是廢墟。其下多水:是說遺址在水邊。肥遺:在這一山再次出現。
以上五山出現的詞語有:孟門,漆,竹,丹,薄,黃,此,肥遺。這些詞語在伊洛和渭河出現。考慮到始族遷徙,這是渭河和黃河之間始族溝通留下的痕跡。在山經中,在一個始族記錄裡出現別個地區的詞語,這種現象常見。從這五山的詞語看,匯合了來自渭河和伊洛的始族和巫祠。實際上記錄了女媧崇拜向東方的傳播。女媧崇拜起源於渭河下游,傳播到山西沁水地區,受到廣泛崇拜。
第十六山 小侯山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於黃澤。有鳥焉,其狀如烏而白文,名曰古(鳥旁)習(鳥旁),食之不爵(水旁)。”
明漳之水南流注於黃澤:可知黃澤在衛河。
第十七山 泰頭山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南流注於滹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第十八山 軒轅山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從(木旁),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叫,食之不妒。”
軒轅巫祠從渭河遷徙到這裡,時間是“多銅”時代,晚於“石”時代。黃:渭河方言,玉崇拜。黃鳥:古漢語就是玉鳥,來自渭河的神鳥。這是一條重要的資訊,能夠證實,渭河地區的巫文化傳播到了太行山,依照這一經的排序,軒轅山在沁水邊,王屋山北。聯絡下一山看,軒轅是在沁水和漳河的分水嶺。這裡已經是個巫祠遺址,遺址時代多銅,軒轅巫祠應該在公元前3千年。北次三經記錄了巫祠遺址。可知收集資料的時候,巫祠的輝煌時代已經過去。生產氏族的大商正在興起,從中心巫祠獨立出來。從時間算,不晚於公元前2500年。這個時期,中心巫祠正在作整理巫文化的偉大工程。
讀者,對於北次三經已經讀到第18山,你覺得很枯燥,是吧?可是,這就是6千年以前古人的“文化”。這些文化相當於今天的高等學府的“講義”。祖先的文化當作經代代相傳流傳到今天。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續北次三經
第十九山 謁戾山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於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於汜水。”
這一山在沁水的源頭。謁戾山有多大?發源了沁水向南流,丹林水向南流,嬰侯水向北流。沁水與丹林水位置重合,可知是一條水的兩個名字。沁水應該是書作者對丹林古水的註解。在沁水的時候,還能夠知道丹林古水的位置。嬰侯之水北流注於汜水,應該是漳河水系。沁水的源頭很可注意:多座巫祠在這個地區。沁水源頭山地的土著始族叫作戎狄人。戎狄人是漳河娀狄人的分支。古書說,周祖先從戎狄走出來。這是說,戎狄人走向沁水地區,與渭河的周祖先在這裡匯合。
第二十山 沮洳山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無草木,有金玉。綦(水旁)水出焉,南流注於河。”
沮洳山,據古書,周人的祖先曾經到過沮洳,這是汾水和沁水之間的一塊低溼地。
第二十一山 神群(代字)山
“又北三百里,曰神群之山,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洹,滏水出焉,而東流注於歐水。”
洹:沁水地區的地名。沁水地區在語言上與古漢語的太行方言有區別。沁水地區的資料結束。從二十二山以後,在漳河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