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王陵產生。
一座大墓便是一支氏族祖先的居所。一支氏族興旺起來了,用“羌,牢”交足了費用,安陽的巫中心便為這支氏族製作一座祖先大墓,這樣的大墓自然沒有屍骨。這樣,這支氏族的祖先有了接受拜祭的住處。巫中心又為這支氏族建造一座祖廟。在祖廟中陳列祖先的名字,應用了全部的繪畫,塑像,文字的手段,對祖先的事蹟加以頌揚。
空棺的習俗在蒙古族以及北方氏族中很通常。蒙古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叫敖包。那是用石頭堆起的象徵物。在草原上遺留下來的墓,冢也沒有屍骨。又據說,草原人將屍體埋進地下,填平土,再驅趕馬匹踐踏一直到看不出模樣為止。
在殷墟一共發掘了一千二百個殺殉坑,達到了幾萬人。殷墟的範圍是東西5-6公里,南北3-4公里,這樣大的地區上幾百年間自然死亡的人數也達到了幾萬人。書作者做這樣的聯想,是因為,在商時代,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智力和文明程度。到商時代的晚期,古中華有了(從萬年前算起)六千年的社會歷史。像安陽這樣大規模人殉的情況,在安陽以外的地區沒有發現,應當引起高度的重視和深思,不忙草率結論。
製作大墓那是很費時費力的,商時,只有叫做木耒的挖土工具。一座大墓要常年的投入人力。需要幾年的時間才能製作出一個來。還有祖廟的建造,維修,管理,主持祭祀,對各地氏族送來的奇物珍獸的飼養,對工匠的管理,等等,是很不簡單的業務。
“鍊銅和鑄銅的遺址,遺物在殷墟分佈得相當普遍,在小屯區發現一塊重十九公斤的孔雀石銅礦。有一個鑄銅作坊面積在一萬平方米以上。殘銅範3-4千塊。司母銅鼎重八百七十五公斤,需70-80個坩鍋同時融銅澆鑄。有一處儲存了五千多件骨料和半成品。”
大商的貴族各自為政。沒有行政的中心,只有一個巫祠中心在安陽,安陽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勢力較大的,地區較穩固的氏族往往建立起自己的祭祀中心叫做亳。亳這個名字並且流傳在今天的地圖上。亳字,亙字在地圖上分佈的地區在山西的南部,河洛,古河道,河南的東南,與商的中心地區十分吻合。
殷墟就是這樣的巫祠中心,巫師們在這裡記錄和整理大商氏族祖先的“檔案”,是氏族祖先,而不是氏族。各支氏族帶了祭品到這裡來朝拜。安陽的都又製作氏族間交流,贈送的禮品。禮品有青銅器,玉器,和其它的精美的工藝品。巨大型的銅鼎製作出來,氏族“買”了,供在自己祖先的宮殿裡。至於殷墟與各地還有什麼聯絡,從遺址中看不出來。
“奴隸們居住的地方是從地面向下挖的土坑,在二側的坑璧上,掏有許多腳窩。這些土坑跟關閉牲畜的圍欄差不多。一些人頭的牙齒多半磨平,多有齒病。這顯然是食物粗糙和營養不良。”
這一段真實的表現了大商人的生活環境,一般的勞動群的生活環境也是這樣。從遺址看到的住房並不是勞動群的居住條件。在殷時代,大商氏族的生活也是很簡樸的(準確說是很低下的)。在遺址中墓葬最能夠顯示社會的物質程度和差異程度。在大商時代,物質的程度低下,差異不明顯(參考唐政權的二里頭遺址)。商人花費巨大的財富營建祖先的槨室,祖廟。不惜殺牲人祭來滿足祖先的要求,用心可謂良苦。
叢書上面的判斷是不是失誤?須知,在商時代,還是石器工具的時代,種植的土地生產還沒有開始。社會的等級並不明顯,不同於今天意義的奴隸制。氏族首領身份的“王”並不顯赫。在大商時代,只有對帝的崇拜,沒有對王的崇拜,甚至沒有對社會人包括巫的崇拜。在這樣的文化氛圍出現王陵,豈不怪哉?
“殷墟出土的帶字的甲骨共十六萬片。在小屯發現的一個窖穴裡,儲存有一萬七千片,合成整版的有三百多片。”
甲骨文&;#8226;卜辭
(資料出自郭沫若)
甲骨文是今天能夠見到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出土於殷墟。甲骨文的數量很大,有字的骨片計十六萬片,全部是占卜的記錄,叫做卜辭。
卜狩獵的原文:
丙戍卜丁亥王阱鹿網鹿允網三百………四十八
壬申卜………貞圃網鹿丙子阱鹿允網二百又九一………
獲鹿二百
………田禾餘+往來亡絲御……二百五十………雉二
丁卯卜貞王狩正………網獲鹿六十二………百十四豬十兔一
……王卜貞田禾餘往來亡災王固曰吉絲御獲………百四十八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