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吉平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只是連連的點頭,算是回應木巴長老的話。應急燈的燈光把周吉平的剪影遇到山洞的石壁上,彷彿幾百年落難中國船員的生活情景又再現了似的。
以前雖然從老龍那裡瞭解到過他們是大明船員的事情,但從自己叫什麼都想不起的老龍那裡聽到的事情,連周吉平也有些不敢確認。如今,證據就真真切切的擺在自己的面前,由不得周吉平不激動莫名。
老龍的事情確實是真的,明朝鄭和下西洋的船隊確實到過這裡,達蒙和布須曼確實有明代中國船員的血統傳承。六百年,這是怎樣的一段歷史印跡啊!
過了好一會兒,周吉平才從興奮中清醒過來。
六百年?六百年又怎麼樣,六百年後的今天自己不也同樣是以一個落難者的身份到這裡來的嗎?自己和他們的命運何其相似。他們留下了這些印跡,無非是想讓後來人發現,尤其是希望來自遙遠母國的親人發現。可現在呢?即使被自己發現了又怎麼樣呢?自己不也是一個自身難保的過客?
輕輕地嘆息了一聲,周吉平把應急燈舉過來,認真石壁上的字跡。木巴長老和利拉、杜卡看了看忽然變得有些消沉的周吉平,不知他為什麼嘆息,卻又不知該對他說什麼。
這些字跡斑斑駁駁,筆畫較粗,但都是大小接近的正揩字,顯然書寫者的力是很不錯的。寫的材料,周吉平估計那是用紅色的顏料和著某種樹膠寫下的,不然這些字跡不能在海邊石洞的巖壁上儲存這麼久。不過即使是這樣,也至少有一半兒字跡和筆畫都模糊,或者掉落了下來,這讓周吉平讀起來很是吃力。
石壁凹凸不平,寫在石壁上的字跡也只能順著巖壁上的石頭不規則的分佈著。周吉平看了好一會兒,才找到這些字跡的開始地方。
當先幾個大字,由於筆畫比較粗,周吉平還是可以辨認出:“明**永樂二十年……”
永樂二十年是哪一年,對歷史不太清楚的周吉平當然沒有準確的概念,但他至少能夠根據野史中說的:鄭和下西洋,是明成祖為尋找被他篡位失蹤的建文帝朱允炆而進行的。當然野史就是野史,一個皇帝能為了一件捕風捉影的事情下那麼大力氣,是絕對不可能的。
不過從這段野史周吉平也能推斷出,永樂皇帝應該是在即位不久就派鄭和下西洋了。現在石壁上記載的是永樂二十年,那就應該是鄭和七下西洋中比較靠後的幾次吧?
周吉平猜對了。(老犇可以提醒他一下,這是鄭和六下西洋的時間——網際網路上查的!
繼續向下讀,石壁上的文字中:“家鄉…盼歸…故國…”等等字眼兒出現得最多,不用猜周吉平也能明白,這是書寫者思念故土而寫。
由於這些字型都比較大,所以不多的幾百字幾乎佔據了石壁的大半。而越是最後這些字,因為離洞口越近,受到潮溼海風的影響也越大,也就越發的無法辨認。到最後周吉平只在一塊大石頭上,看到了人工鑿刻的痕跡。
即使是鑿刻上的,幾百年的風雨侵蝕下來,字跡的邊界也一樣模糊不清了。再加上繁體字的筆畫都比較多,周吉平也只能分辨出這是十二個人的名字——也就是說當初有十二個人流落到了這裡。這倒是和當實老龍所說的“十幾個人”的說法吻合了。
看周吉平停了下來,呆呆的看著石壁,木巴長老湊了上來。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個();都會成為作者創作的動力,請努力為作者加油吧!
戰爭之王 … 部落之王 第四十七章 歸鄉遺夢
硬著頭皮對書友們說:今天還是兩更
啊——別拿石頭砸啊!
“達蒙大酋長,你要不要到這裡來”看周吉平一直認真的在看石壁上的字,過了好一會兒木巴長老才指著另一面的石壁,對周吉平說。
“那邊有什麼?”周吉平一邊問著,一邊好奇的隨木巴長老向那裡走去。
在燈光的映照下,周吉平看到地面上有一個用碎石頭壘起的石臺,石臺上放著一些粗糙的陶罐。而在石臺下面,則亂七八糟的堆著一堆碎瓷片之類的東西。由於燈光主要照得是石臺上方,周吉平也沒太注意這些東西。
“這是什麼?”周吉平指著這些陶罐問木巴長老。
“這是先民的骨灰,先民們曾經留下話:‘希望他們的子孫能夠把他們的骨灰帶回他們的家鄉,他們的家鄉就在太陽昇起的地方’。”木巴長老向周吉平解釋著,處在暗影中的面孔呈現出一種時光的滄桑。
故土難離!周吉平理解這些落難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