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3部分

侯”南匈奴傳作“安侯”。

八七七頁九行惟陛下留聖恩刊誤謂“恩”當作“思”。按:惠棟雲袁紀作“恩”。

八七八頁一二行十*(二)**'三'*年代呂蓋為司徒集解引錢大昕說,謂“十二年”當依和帝紀作“十三年”。今據改。

八七八頁一六行呂蓋字君*(上)**'玉'*據王先謙說改。

八八0頁五行後以施令誥四方按:集解引錢大昕、惠棟說,謂“誥”本作“詰”,詰,止也,後人據王弼本改之耳。

八八二頁四行易十一月汲本、殿本“一”作“二”。按:集解引王補說,謂袁紀作“十一月中孚曰”。

八八二頁八行十一月卦也按:汲本、殿本“一”作“二”。

八八三頁二行謙子旭官至太僕李慈銘謂“旭”三國志注作“馗”。今按:注見魏志董卓傳,引張�Ш杭汀�

八八三頁一三行便時移住學官按:“學官”汲本作“學宮”。

八八四頁一四行法異者各令自說師法博觀其義按:李慈銘謂“法異者”之“法”字上當有“家”字。

八八六頁一行魏霸字喬卿按:御覽五一二引謝承後漢書作“字嶠卿”。王先謙謂東觀記與傳同,一本作“字延年”。

八八六頁三行掾史有過*(要)**'霸'*先誨其失李慈銘謂“要”蓋“霸”字之誤,俗書霸作西頭,故轉誤作“要”。今據改。

八八六頁五行典作順陵按:校補引錢大昭說,謂殤帝紀作“慎陵”,注云俗本作“順陵”者誤。

八八七頁一行*(隅)*角*'隅'*也據殿本改。 後一頁

後漢書卷二十六 伏侯宋蔡馮趙牟韋列傳 第十六

*伏湛子隆*

伏湛字惠公,琅邪東武人也。九世祖勝,字子賤,所謂濟南伏生者也。湛高祖父孺,武帝時,客授東武,因家焉。父理,為當世名儒,以詩授成帝,為高密太傅,別自名學。'一'

注'一'為高密王寬傅也。寬,武帝玄孫廣陵王胥後也。前書儒林傳曰,伏理字君遊,受詩於匡衡,由是齊詩有匡伏之學。故言“別自名學”也。

湛性孝友,少傳父業,教授數百人。成帝時,以父任為博士弟子。五遷,至王莽時為繡衣執法,'一'使督大奸,遷後隊屬正。'二'

注'一'武帝置繡衣御史,王莽改御史曰執法,故曰“繡衣執法”也。

注'二'王莽改河內為後隊。

更始立,以為平原太守。時倉卒兵起,天下驚擾,而湛獨晏然,教授不廢。謂妻子曰:“夫一谷不登,國君徹膳;'一'今民皆飢,奈何獨飽?”乃共食麤糲,'二'悉分奉祿以賑鄉里,來客者百餘家。時門下督素有氣力,謀欲為湛起兵,湛惡其惑觽,即收斬之,徇首城郭,以示百姓,於是吏人信向,郡內以安。平原一境,湛所全也。

注'一'禮記曰:“年穀不登,君膳不祭肺。”

注'二'糲,麤米也。九章筭術曰:“粟五十,糲率三十。一斛粟得六鬥米為糲也。”

光武即位,知湛名儒舊臣,欲令幹任內職,'一'徵拜尚書,使典定舊制。時大司徒鄧禹西征關中,帝以湛才任宰相,拜為司直,行大司徒事。車駕每出征伐,常留鎮守,總攝髃司。建武三年,遂代鄧禹為大司徒,封陽都侯。'二'

注'一'幹,主也。

注'二'陽都,縣名,屬城陽國,故城在今沂州沂水縣東。

時彭寵反於漁陽,帝欲自徵之,湛上疏諫曰:“臣聞文王受命而征伐五國,'一'

必先詢之同姓,然後謀於髃臣,加佔蓍龜,以定行事,'二'故謀則成,卜則吉,戰則勝。其詩曰:‘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弟兄,以爾鉤援,與爾臨嚰,以伐崇庸。’'三'崇國城守,先退後伐,'四'所以重人命,俟時而動,故參分天下而有其二。陛下承大亂之極,受命而帝,興明祖宗,出入四年,而滅□鄉,制五校,降銅馬,破赤眉,誅鄧奉之屬,不為無功。今京師空匱,資用不足,未能服近而先事邊外;且漁陽之地,逼接北狄,黠虜困迫,必求其助。又今所過縣邑,尤為睏乏。種麥之家,多在城郭,聞官兵將至,當已收之矣。大軍遠涉二千餘里,士馬罷勞,轉糧艱阻。今兗、豫、青、冀,中國之都,而寇賊從橫,未及從化。

漁陽以東,本備邊塞,地接外虜,貢稅微薄。安平之時,尚資內郡,況今荒耗,豈足先圖?而陛下捨近務遠,棄易求難,四方疑怪,百姓恐懼,誠臣之所惑也。

復願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