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
&esp;&esp;殿中妃嬪公主啼哭不已, 吵得人頭疼。而眾親王大臣聚在乾清宮,一為奔喪,二便為國事。
&esp;&esp;國事是指明光帝薨逝, 江山後繼無人。
&esp;&esp;有道是國不可一日無君,明光帝英年早逝,儲君之位空懸, 又逢趙王謀反,內憂外患之際, 立誰為新皇, 便是他們最關心的事。
&esp;&esp;的確難辦, 不比當初先皇薨逝, 那會兒皇子眾多,也立了太子, 而明光帝沒有子嗣, 朝中的王爺只有奉王、英王、祿王在京中, 其他王爺早已就藩, 先皇在時, 最小的十四十五十七皇子, 如今尚不足十五歲。
&esp;&esp;前朝的確有年紀小就繼位的, 可三位王爺資質平平,又何談繼承皇位。
&esp;&esp;不少大臣都私下議論, 說國不可一日無君, 喪事重要, 可是江山社稷更重要。
&esp;&esp;趙王還起兵謀反, 若知國喪, 豈不更肆無忌憚。
&esp;&esp;眾人小聲議論間,一道聲音響起
&esp;&esp;十三弟在外征戰, 已是辛苦勞累,若盛京再無主持大局的人,對江山社稷是壞事。說這話的正是祿王,他得為自己打算,眾人皆知,明光帝薨逝前,已經遣質子回封地。
&esp;&esp;如今在朝的也就他們幾個,兒子雖年幼,但可立為新帝。祿王看向皇后,從前錦衣華服端莊雍容的皇后,如今一身白衣,面上不見什麼神色,和往日大不相同。
&esp;&esp;祿王希望皇后明白,皇上已經死了,她一個沒有兒子的皇后,日後的日子甚至不如那些有公主的妃嬪。
&esp;&esp;何況當初皇后本就喜歡蕭允誠,為何不聯手呢。
&esp;&esp;日後做了太后,才是真正的高枕無憂。
&esp;&esp;一個沒有子嗣的皇后,萬一明光帝死前真想把皇位傳給他人,那該趁著現在立了儲君。
&esp;&esp;蕭允誠年幼又如何,那朝政自是他們把持,如今趙王已被蕭秉承打回了鹿城,天下安定,正是好時候。
&esp;&esp;明光帝在世時,必然和皇后商議過,再說了,如今明帝第已死,就算沒有商議過又如何,皇后說太子之位傳給誰那就傳給誰。
&esp;&esp;皇后是一國之母,明光帝的枕邊人,豈不是說立誰就立誰。
&esp;&esp;祿王問皇后,皇上在時,可與皇后娘娘商議過儲君之事。國不可一日無君,儲君乃國之根本
&esp;&esp;他循循善誘,希望皇后能明白事情輕重。
&esp;&esp;奉王見此,說道:皇上既然將各藩王的公子送回封地,估計是並不滿意,無儲君才智。如今盛京城內的公子也就那麼幾位,祿王長子年紀太小,讓幾歲小兒登上皇位,說出去豈不讓人恥笑。
&esp;&esp;不管如何,先堵死一個,別的再慢慢想辦法。
&esp;&esp;至於蕭秉承,這會兒誰能想到他,甚至對奉王等人而言,讓蕭秉承和趙王打個兩敗俱傷才最好。就算有保家衛國的功勞,但此時蕭秉承人在雲州,一時半會兒又趕不回來。
&esp;&esp;當初趙王沒謀反,不也是因為他在西北嗎?
&esp;&esp;等他回盛京時,皇位早已板上釘釘了。
&esp;&esp;皇后的確聽明白了,大約也是因為她沒像其他嬪妃那樣傷心,所以聽得懂祿王的話。她想,如今明光帝已死,再計較別的事也是無用,母家榮耀和自己的榮華富貴在前,扶持一位新皇的確是要穩妥得多。
&esp;&esp;她想,奉王長子已經六歲了,年紀大也是記事的時候,倒不如祿王長子年紀小,好控制。
&esp;&esp;記得支援
&esp;&esp;以後蕭允誠就是她的兒子,往後的幾十年都靠她把持朝政。
&esp;&esp;祿王一家,自是遵從先帝遺旨前往封地,和去母留子一樣,怎麼可能讓祿王留在盛京。
&esp;&esp;前朝又不是沒有太后垂簾聽政的,扶持一個傀儡,由她處理朝政,何愁母家沒有好前程。
&esp;&esp;況且趙王已經退兵,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