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E4立即叉進來,替科列克爭辯:
“說老實話,科兄的音樂帖子比較規範,象西洋音樂入門的指導教材。”
——呵呵,連基礎知識都一踏糊塗,倒吹捧成“指導教材”了,這網上論壇的人有多麼難纏!
看看事情象要沒完沒了,銀杏兒搬出最笨重辦法——摘抄公認權威的書上內容和譜例,證明科列克的荒謬和帖子內容的出處:
“關於《藍色多瑙河》,讓我抄兩段書(挑兩段文字最少的抄)。
一、外國通俗名曲欣賞詞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L某某編,1987年3月第1版)
“……樂曲分成兩大段。一開始由小提琴用碎弓奏出輕弱的震音,使人聯想到薄霧繚繞,寂靜安寧的多瑙河晨景。在這一背景下,圓號用主和絃的分解和絃形式奏出全曲的主要音調。 (譜例一)
……柔和的上行音型,彷彿多瑙河從沉睡中甦醒。慢慢增強的力度,宛如東方晨曦初露,天色漸漸明亮,這一優美景色使人聯想到充滿詩情畫意的河邊景色,……
二、歐洲古典名曲欣賞(M某某編著,北京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由序曲,五首小圓舞曲和結束部構成……序奏開始,於小提琴輕微徐緩的震音,在震音的背景上,圓號奏出引人遐想的主題音調,使人聯想起晨曦映照的河岸,碧波中的森林倒影和靜靜流淌的多瑙河……”
上傳完書上內容和譜例後,銀杏兒補充說:
“這些本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問題,但在這裡我只好以書本來證實。 我說這些,不是想跟誰過不去。我們都希望對事對物持嚴肅態度,希望有些風氣能得以改善,相信這是很多人希望的。”
至此為止,凡參與討論和看帖的網友,如果不是準文盲,應該清楚銀杏兒的意思了,即:科列克的帖子內容來自為數眾多的音樂書藉;其抄書把印刷錯誤也照抄了來,被指出後仍然不能分辯正與誤,表明他絕對不具備分析交響樂作品的能力。
說穿了,科列克自稱的“原創”,其實是抄襲,只不過銀杏兒不想說得這麼嚴重而已。
六、另劈戰場升級矛盾
(一)
那天晚上,自關壇前一小時發過言,科列克未再出現。
銀杏兒以為科列克醒悟了,心中有種說不出的鬆快。她哪想裡得到,科列克正與相互吹捧之友——某些“反抄襲名將”商量反攻策略。厚密的黑雲正在聚集,一場大禍正向她撲來。
午夜時分,科列克在曾令他榮耀至極、卻因銀杏兒反映情況而從置頂落下來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帖子後發了兩個跟帖。
第一個跟帖是向被捧為“才子”的“反抄干將”“基區”說:
“謝基兄!應該是這樣的。”
——看官,縱觀此帖不難發現,科列克的發言好似在對風說話,因為整整三天,“基區”並未在這裡出現。依我看科列克的“風語”是種暗示,是宣告反擊銀杏兒的密謀已趨成熟,是吹響“戰前”的“號角”;而把辯論場從銀杏兒的主帖《略談科列克的音樂帖子》拉到《梁祝》來,是開劈第二戰(緊隨其後還有第三、第四戰場);其意不僅為擴大影響,升級矛盾,更在叫銀杏兒縱有分身之術也難顧全!
自古以來,邏輯偷換是攪渾水的重頭戲,水一攪渾,人就頭昏腦脹,銀杏兒的支持者自然會西東難辯知難而退;乘下銀杏兒孤單單一人,收拾她,不跟甕中取鱉一樣輕鬆?!
來看科列克發出的第二個跟帖:
“我不知道別人對音樂的感受是否粗略,從我已經聽了28年的音樂來看,我對音樂的感受是很細膩的。我曾經告訴過明光,我在寫《梁祝》的後半部分時流下了很多眼淚。在祝英臺投墳的那一段,我除開感受到獨奏小提琴以外,還感受到了一直在催促樂曲情緒發展的板鼓,所以我只寫了獨奏小提琴和板鼓的音樂形象,而略去了對樂隊的描寫。如果是另一個人來寫的話可能只寫獨奏小提琴和樂隊,而略去板鼓。這只是個人的感受問題,並不影響整部作品的完整性。對於音樂方面的一些事件,整個音樂界都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不能說誰是對的誰是錯的。”
——呵呵看官,這科列克仍然以所謂“聽了28年”、吹噓他對音樂的感受“很細膩”、來證明他之“正確”。眾目可睹,銀杏兒摘抄的書上內容,代表古往今來音樂界的觀點,但在科列克嘴裡,竟然比他的“感受”還“粗略”,這可真是無知則無畏啊!
把《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