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18部分

朝中什麼人什麼黨派,那裡騙得過他這個做皇帝的?

誰什麼心思,他也多半都能猜出來。

之所以不點明,只是為了權衡和制約罷了。

長孫無忌在王仁被貶之後,勢力空前強大,這在李治看來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所以他極其需要一股勢力來與長孫無忌抗衡。

而如今整個朝堂,能跟長孫無忌抗衡的,也就只有武昭儀了。

他需要利用武昭儀,他很清楚這些情況,只是真的遇到之後,還是會有點生氣罷了。

御書房的暖爐很旺,李治批閱了一些奏摺之後,突然失去了興趣,御史大夫的人選不定下來,只怕他們兩人要爭個沒完沒了。

他只是想牽制一下長孫無忌而已,可沒有要他們鬥個死去活來的意思。

思慮片刻之後,李治命人將吏部尚書馬思源叫了來。

馬思源,也算是前朝老人了。

但他最為人稱道的身份,還是他是前任吏部尚書馬周的堂弟。

在貞觀年間,馬周十分得李世民信任,在吏部尚書這個位置上做了多年,不過貞觀末年,已是去世,所以這吏部尚書的位置,就交由了馬思源來擔任。

馬思源本事自然是不如馬周的,但在朝中卻也算得上拔尖的能人。

得到李治召喚後,馬思源不敢停留,急匆匆便趕到了御書房。

“不知聖上宣微臣來所為何事?”

馬思源行禮詢問,李治將朝中事情跟馬思源說了一遍,這樣說完,問道:“馬愛卿,御史大夫這個位置,還是很重要的,汪全和張空兩人都不合適,朕想問問你這個吏部尚書,可有好的人選推薦給朕?”

馬思源掌管吏部,對於大唐各地的官員最是瞭解,他聽完李治的話後,沉思了片刻,接著卻又突然猶豫起來:“聖上,人選有是有,只是臣推薦出來後,怕是難得群臣認可啊。”

聽到馬思源這話,李治有點好奇,道:“怎會不被認可?你只管推薦,其他事莫管。”

馬思源頷首應下,隨後說了一個人的名字:“陸敏之!”

“陸敏之?”初聽這個名字,李治覺得好生熟悉,好像在那裡聽到過,只是那好像已經是很久遠的事情了,有關這個人的一些事情,只是模模煳煳的一些印象。

馬思源見此,提醒道:“聖上,當年侯君集在西域屠城,就是陸敏之攔了聖駕給稟報的,後來聖上念其有功,便將他派到了吳王李恪的封地去,陸敏之在吳王李恪的封地,並不是很受重用,不過因為是先皇委派,雙方倒也相安無事,吳王李恪謀反,朝廷徹查吳王封地,便把那陸敏之也給帶到了京城。”

馬思源這麼一提醒,李治頓時想起了很多事情,他知道,那陸敏之被派去吳王李恪的封地,倒不是他有功,而是這麼一個得罪了侯君集的人,留在京城太不安全,那時他父皇又需要一個人去監視吳王李恪,所以便把陸敏之給派了去。

只是這麼多年來,陸敏之雖然在吳王李恪的封地,但卻從來不曾向朝廷彙報什麼吳王李恪謀反的事情,這才導致吳王李恪的兵馬直接就來到了長安城下。

吳王李恪謀反的事情平定之後,朝中一些人便懷疑陸敏之跟吳王李恪是一夥的,不然為何吳王李恪陰謀造反這麼多年,他卻一點情況都沒有發現?

所以便把陸敏之帶到京城進行調查。

馬思源其實說的已經算是好聽的了,不過李治明白怎麼回事後,自然也就清楚了馬思源話裡的意思。

陸敏之現在的嫌疑很大啊,這樣的一個人,怎麼能當御史大夫?

那簡直就等於說是橫空出世,震驚眾人啊。

這樣一個人,朝中群臣怎麼可能同意?

不過仔細想想陸敏之當年做的事情,也的確有資格當這個御史大夫。

當年侯君集在西域平定多國,何等的榮耀,誰敢輕易得罪他?而陸敏之只是一個小小的隨軍書記,可是卻敢攔截聖駕,揭露侯君集在西域做的那些事情,這等性格,還真是有點適合的。

只是不知吳王李恪謀反的事情,跟他到底有沒有關係。

馬思源見李治沉思,自己也不敢多言,只能在一旁站著,御書房沉寂的有點可怕,這樣不知過了多久,馬思源站的腿都有點麻了,可是那李治卻還沒有開口的意思。

這可把馬思源給弄的夠嗆,最後思來想去,還是站出來問道:“聖上,不知對這陸敏之,您可滿意?”

李治對於陸敏之是很糾結的,用他吧,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