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的視野下思考問題是極其低效的,而且很難找到適合當時狀況的答案。在自己擅長的舞臺中的視野不具有一定的廣度和深度,就不會成長為一個有潛力的人才。如果想在商場中繼續搏擊的話,必須要開拓視野,這樣才能欣賞到前所未見的風景。這樣的話,關於自己究竟該朝哪個方向努力才好,自己想做的事是什麼這一系列問題的答案就會逐漸明朗了。
顯然,日復一日的執著努力的狀態十分重要。職業生涯很漫長,不急不躁地執著追求個人自我價值的逐步實現,就應該從廣度和深度去開闊個人的工作視野。工作視野不僅僅是自我能力的拓展,有時也需要周圍人的提攜。那些關注你努力的人會毫不猶疑地對你委以重任,也會給予你學習的機會。我並不認為自己是僅憑自己的能力開拓出了輝煌的職業生涯,是上司和顧客開拓了我的視野,給與我如此豐富的經驗積累。
例如在擔任松下電器技術員的時候,我就一直渴望技術留學,當時我所尊敬的上司就建議我去攻讀MBA,這是我人生的最大轉機。取得哈佛商學院的MBA資格以後,我又先後在波斯頓諮詢集團和蘋果以及康柏電腦等外資企業工作過。45歲,擔任日本惠普公司的總裁。無論多麼艱苦,如果全情投入目前的工作的話,成果會在日後逐漸呈現出來的。
本書第一章~五章時是我個人的經歷體驗,主要講述了我在自己當時的工作中所學到的東西以及我怎樣一步步地拓展工作視野。從第六章開始是我現在的工作觀的總括。現在社會中有很多人很年輕的時候就開始創業,把公司鼓弄上市並且取得了成功。可是,我想告訴大家:創業並不是很花哨的事,需要一點點地積累,需要一種並不浮躁的“執著”式的活法。從這個意義上說,如果各位讀者能夠將我的個人體驗作為一個案例運用一點點地話,我不勝喜悅。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我是這樣當上總裁的(1)
工作的閉塞感――作為日本企業的技術人員報考美國MBA的原因
理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
進入名企松下電器
學生時代的時候,我總是以狹隘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我生在大阪,上大學也在大阪,還曾經想一輩子都在大阪的企業工作。那時侯,我既沒有遠大的理想,也沒有必須要實現的目標,不過是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選擇比較適合自己的東西而已。
我畢業於大阪大學工學系,但比較擅長的只有數學一門,大概是因為父親是理科教師的緣故吧。上大學的時候我也不怎麼用功,幾乎就沒有正兒八經地去上過課,把時間都用在打工賺錢上去了。我送過盒飯、當過建築工地上的工人、在電視臺作過兼職,還親手製訂過旅行社的旅遊企畫。本來我就覺得上大學對在社會上出人頭地沒啥用,上研究生這種事情更是壓根就沒有考慮過。
像我這樣的人,也能進入松下電器公司,這都得歸功於教授的推薦。我們那個年代,理科學生的就業幾乎都是由教授們的推薦決定的。企業的推薦名額掌握在導師手裡,他們與學生協商後,把那些名額都分發出去。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就職考試。
雖然進入松下電器不是我的首選,但能夠得到這份工作還是值得慶賀的。松下電器是代表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家電生產商,在大阪市更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品牌,是日本理科畢業學生們首選的就職公司。松下幸之助這樣絕世少有的名經營者的精神仍在,讓人無限神往吧。總之,能進入松下電器,我的父母以及親朋好友拍手稱快,認為我找到一份好工作。
而我自己,更是無數次在心中描繪著自己成為松下電器一流工程師的美好畫面。
分配到不合心意的部門
我於1980年4月進入松下電器。在同時入社的845名新進員工中,像我這樣技術系出身的大概有700來人。在經歷了為期8個月的“匯入教育”培訓後,我被分配到焊接機事業部。
我至今仍然記得當初接到人事部通知那一瞬間自己失望之至的表情。那時,焊接機事業部的工作,堪稱典型的累、髒、險。還在培訓期間的時候,我就在焊接機事業部的現場幹過。由於是第一次去製造現場工作,一開始我還挺感興趣的,覺得這樣的工作也挺有意義。但那是有時間限定和強度控制的,一旦分配到那個部門,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終於當上了夢寐以求的工程師,我真想進入中央研究所那樣的好部門,從事最尖端的研究,或者去當時流行的電子學領域學習高深的知識。在那個時代,焊接事業部的工作,環境不好,社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