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李世民的此決定,李業詡更是意外,自己剛剛在年前提了這個意見,沒想到李世民即採納了,並在過了年後就開始執行,想著宵禁時刻的延遲,長安城內的夜生活將會更加的豐富。
李業詡卻不知,朝中有不少重臣都支援這個決定,特別是房玄齡的大力支援,使得李世民很快就下了決定。
李世民同時也下發了一個引起百官爭議的詔令,那就是以這次被俘的吐蕃和獠人戰俘為勞役者,修築一條從長安到東都洛陽的官道,在開春後即開始動工,工程計劃兩年完工,由將作少監閻立本負責此事。
這條新修的官道全長約八百餘里。寬可以並排十架馬車行進,沿途重新設定驛站。逢山開路,遇水架橋,道路走向儘量取直,以使得從洛陽至長安能快速抵達。
因有炸藥類的爆炸物,工程量雖大,但建造完成這樣的大道也並不是很難的事。
朝臣們對這個決議也是爭論了很多時候,有不少的文臣認為這是在違禮制,讓這些戰俘去做這樣的勞役是奴役他們,不人道的事,會讓其他屬國寒心,且原來長安到洛陽有官道,修建如此大道,實在是浪費之舉。但多數的朝臣們還是支援,特別是房玄齡、長孫無忌、侯君集等深得李世民信任和重用的大臣,而且李世民也強力地推行這個計劃,以魏徵為首反對的官員也只得罷休。
這個計劃是侯君集和李業詡在出徵吐蕃回程過程中所商議出來的,最後由侯君集向李世民提出來。
一個耗費頗具的構想,卻在李世民在新年之初就開始施行,也讓李業詡很是意外,也在感慨李世民領導下的政府,辦事效率還真不低。
若這條大道修建完成,那長安到洛陽的行路時間,將大大地縮短,驛道的快馬,甚至一天之內都可以將洛陽的快報送到長安,長安的政令能更快到下達各地,兩地間來往更加方便,也使得兩地間的商業貿易能得到迅速發展。
更有一點是李業詡覺得最有說明力的理由。那就是修建這條大道,可以極大的緩解長安因人口快速增長,而出現的暫時性的物資和糧食短缺的現象。
如今長安的糧食大多都是靠江南漕運而來,而從江南運來的糧食,都要透過運河先抵達洛陽,在洛陽經陸路翻運,才能運抵長安,從洛陽到長安的道路不好走,花費時間頗長,使得物質的運輸遇到梗阻,特別是遭遇天氣等因素影響時,從爾使得長安的糧食供應也會出現短缺,物價出現波動。
這是李世民頗為頭疼的問題,正因為有些考慮,在侯君集向李世民提出此意見後,李世民不顧一些朝臣的反對,也強行推行此策,讓十數萬在這幾場戰事中被俘的俘虜,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
用俘虜來築路,這是耗費最少之舉,不要派發民工的工資,也不會侵佔農事時間,不增加百姓的負擔。只要給這些俘虜一些飯吃,派一些看守的軍士即可。
上元節後,李業詡正式到兵部官署報到,行他的守兵部尚書之職。
到兵部官署,李業詡才瞭解了兵部的設定,兵部原有侍郎二人,再加上他這個兼領的侍郎,兵部破例地出現了三個侍郎,其他兩侍郎為正四品下職,掌武選、地圖、車馬、甲械之政,唯有他這個侍郎不需去管那些雜事。
兵部原所屬部門有四個:一曰兵部司。二曰職方司,三曰駕部司,四曰庫部司,以兵部為主司(本司),其他三司為子司,如今再置以與兵部司同樣級別的情報院和軍器監,有了六個部門,三個本司,三個子司。
原來的四個部門,除兵部有主事四人外,其他所屬四部主事兩人,主事以下,還有郎中、員外郎,而軍器監和情報完的職部都是重新設定的。
李業詡到兵部官署報到之時,兵部的全體官員都列隊迎接這位有唐以來最年輕的一部長官。
新進的兵部侍郎李子和向李業詡介紹了諸多的同僚下屬。
兵部的官員大多都是在軍中呆過,對有軍功的將領都是另眼相看的,李業詡這個新任的主官雖然年輕,但已經立下了讓軍中所有將領都為之咋舌的軍功,自是沒有人敢看不起他,而李業詡那份不凡的氣度也是讓所有的官員吃驚。
裴行儉也被委以兵部司的從六品上的員外郎職,作為李業詡的直接助手,掌管有關新的軍制改革諸事的起草及上呈的奏章類。
說起來,兵部尚書職並無具體管的事,據李業詡瞭解的,“兵部尚書之職,凡將出徵,告廟,授斧鉞;軍不從令,大將專決,還日,具上其罪。凡發兵,降敕書於尚書,尚書下文符,!”兵部的大小事務都是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