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氣度不凡。朱家世代書香,雖有練武,但練武之前,必將四書五經讀熟,也必須練好書法,是以朱九真雖然年幼,倒也知識淵博,若非任性刁蠻了些,儼然便是一個知書達禮的大家閨秀。此刻她聽到白觀侃侃而談,以前認真讀過的經史子集一下子便有了用武之地,兩人竟是越聊越投機。
青書在一旁聽幾人聊著,偶爾也插口談論幾句,但有所問,武青嬰無所不答,到後來又學問轉向武學,朱武二女嘴上侃侃而談,卻是將朱武兩家家傳武學俱都如數家珍一般道出。朱家家傳的“一陽指書”判官筆法,乃是昔年朱子柳結合自身書法修養所創的一套高妙武學,寓意於招式迴轉之間,飄逸絕倫,宛若山中高人,恍如無雙雅士,卻與昔年的“一陽指”的煌煌然皇者之風大相徑庭。一同傳下的自然還有“一陽指譜”,這套南帝問鼎五絕的絕學,儲存的也十分完整,只是朱家世代書香,少了雍容氣度,習這高妙武學卻不能得其精要。更有“段家劍法”可謂段式一脈武學,除卻“六脈神劍”,便都由這朱家代代相傳了。
而武家一脈的武學較之朱家卻是更多,武修文當年師從郭靖黃蓉,身兼“東邪”“南帝”“北丐”三家絕技,雖然悟性不足,功夫未練全,但傳承下來的,卻十分廣博:全真教的內功,桃花島絕技“蘭花拂穴手”“落英神劍掌”,丐幫的“降龍十八掌”中的前九掌,大理段氏的“一陽指”等等,俱都傳了下來,只是如此歷經數代,每代莊主都貪多務得,總想把所有絕技練全了,到頭來卻各門武學學得都不過了了,頂多算個二流高手。這一代莊主武烈卻是頗有計較,專攻“降龍十八掌”,已將掌法練到一個頗高的境界,但內力卻是不足,遇到高手也只有敗退一途。
青書從武青嬰口中得知這朱武兩家各自傳承武學,心中也是大嘆其這兩家所傳之博之妙,放眼江湖,也是極為了得的了,縱然較之六大派,單那一門“一陽指”,也未必輸了去。但朱長齡、武烈二人,雖說武功也算了得,但較之各大派掌門而言,連功夫最差的鮮于通都未必能勝過。
他心中大是感慨,低頭沉思起來,恍若有悟:“當年朱子柳的武功修為也算極高了,能寓書法於武學,只怕較之爹爹也未必弱了去。只是這麼創下的武學之中帶了點點書香氣息,與‘一陽指’指法本身的堂堂正正,氣度雍容卻是完全不和。武青嬰說朱家祖訓有言,練武之前,先習書法,自然而然的走向朱子柳的老路,這條路並非不是正道,只是後人悟性不足,書法未練到高妙境界,轉而習武,自然而然,那‘一陽指書’也練不到揮灑從容的佳妙境界,‘一陽指’也畫虎不似反類犬;而當年武修文修煉的主要是洪七公一脈,走的是剛猛一路,‘蘭花拂穴手’‘落英神劍掌’這等飄逸武學,自然無法貫通,而‘一陽指’那溫潤如玉般的王者風範,修至高深處更非易事,武青嬰適才感嘆,武家上一代家主窮其一生修煉‘一陽指’絕學,也不過練到‘四品’境界而已。”
想到這裡,青書眼前一亮,豁然間悟到了什麼:“原來無論多麼精妙的招式,都不過是到達彼岸的一條船而已,在真正的高手面前都如一張薄紙一般一戳即破。武學之道,領悟到高妙境界後,寓意其中,將這套功夫真正變為自己的;然後進而精修,如太師傅這等大宗師,舉手投足皆合大道,隨意出手,便能令人無從抵擋。”他這般想著,無形之間跨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正如一位禪者所說,自己帶不走,別人能搶走的,是錢財;自己帶不走,別人搶不走的,是學問;自己能帶走,別人搶不走的,是智慧。
天下間人忙忙碌碌,為生計營營,在佛家看來是大苦。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各行各業所蘊藏的大智慧,卻少有人看得到。武學亦同此理,末流者拼的是招式精妙;二流者拼得是內力筋骨;而上乘者拼的,卻是自身的智慧了;至於大宗師,往往談笑間氣度展現,不戰而屈人之兵,比拼的,卻是自身氣度修養了。
青書悟到這層,以前讀過的道藏玄學,練過的琴譜曲譜,一下子都彷彿活了一般。他閉上雙眼,袍袖無風自動,似乎是與天地契合了一般,方圓十丈之內,風吹草動,蟲鳴鳥叫,都能知覺。武青嬰見他閉上雙眼,一時間不由極為好奇,連叫兩聲“宋公子”,卻不見答應,朱九真、白觀二人也察覺到青書的異樣,一齊圍了過來,見青書神情安泰,周身卻散發出一股莊嚴肅穆之氣,竟令三人大氣都不敢出一聲。
原來青書突然運轉純陽無極功,周身毛孔張開,真氣漸行漸進,輪迴遊轉於諸大陽脈之中,驀地丹田一跳,一股粗大熱流從小腹上升,與遊轉在陽脈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