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軍統最後的暗殺名單
作者:陶朱問
內容簡介:
1949年1月至1950年初,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不甘心在內戰戰場的全面失敗,妄圖利用暗殺手段,對持有不同政見、準備走和平之路的國民黨高階將領、著名的愛國人士等進行“定點清除”。
這張暗殺名單列有87人。在這張名單背後,是屠夫的瘋狂、志士仁人的鮮血和拯救生命的努力……這一頁曾被塵封的歷史一經揭開,驚心動魄,扣人心絃。
正文
溪口受命(1)
1949年1月21日。浙江寧波溪口鎮。
灰暗的天空似一個碩大的鍋蓋兜頭蓋腦罩於蒼茫的天地間。鎮旁那條碧綠清澈的剡溪河飄來一列列竹筏,緩緩泊了岸。
街上早已五步一崗,十步一哨,軍警林立,氣氛顯得異常肅穆和緊張。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一位足蹬老人頭皮鞋,身著府綢長衫,瘦若一竿枯竹的老者在幾名精壯侍衛的簇擁下,扶杖走上岸來,他半是自嘲,半是感喟,吟過兩句詩後,便強笑著臉,徑奔鎮底一座名為豐鎬房的老屋。
山川依舊,物是人非。這位老者便是執掌中國大陸權柄達二十二年之久的著名人物蔣介石。此時,由於國民黨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的失敗,蔣介石在內有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逼宮,美國主子甩水袖,外有江北解放軍百萬雄師相陳的情況下,弄得四面楚歌,引來海內外的一片嘲弄唾罵。
1949年元旦,迫不得已,蔣介石被迫一改往日強硬不服輸的性格,發表了元旦求和宣告。但這時的形勢於蔣介石的統治而言已是“船到江心補漏遲”,國民黨在大陸的政權完全處於風雨飄搖之中。
人民解放軍的下一步,將是渡江作戰,摧毀蔣家王朝。國民黨內部派別見有機可乘,紛紛逼蔣交權。尤其是新桂系,李宗仁主內步步緊逼,白崇禧陳兵武昌遙相呼應,不惜以手中40萬精兵相逼。此時的武漢三鎮,大街小巷貼滿標語,內中有“蔣總統不下野,中共不肯和談!”“蔣不下野,美援無望!”。更有甚者,滬寧一線到處傳聞:蔣如果不下野,白崇禧部隊將退出武漢地區,讓開長江一線給中共。
屋漏偏遭連夜雨。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給美國總統的報告中又向蔣介石捅了一刀。
“除去蔣委員長的直屬親信人員和某些高階軍官外,沒有多少中國人繼續心悅誠服地支援他了。這個政府,特別是蔣委員長……愈來愈眾叛親離了。”
蔣介石不得不對個人進退再作審視。他在自己的謀劃中這樣寫道:
“進之原因:甲、勉強支援危局,維繫統一局勢;乙、等待國際形勢之轉變;丙、靜觀共匪內部之變化。
退之原因:甲、黨政軍積重難返,非退無法徹底整頓與改造;乙、打破半死不活之環境;丙、另起爐灶,重定革命基礎。”
待蔣介石考慮成熟之後,他於1948年12月31日晚在總統府官邸,召集國民黨中央執監委員40人聚餐。飯後,蔣對眾人冷冷地說:“現在局勢嚴重,黨內有人主張和談。我對於這樣一個重大問題不能不有所表示。現擬好一篇文告,準備在元旦發表。現在請嶽軍(張群,國民黨行政院副院長,蔣之幕僚心腹)朗讀一遍,徵求大家意見。”
文告大意是:願與中共“商討停止戰事,恢復和平的具體辦法”。但同時蔣介石又開出了對和平的五項先決條件,歸結起來就是要在儲存國民黨的“憲法”、“法統”和軍隊等條件下,才能同中共重開和談。一句話,就是不要觸動國民黨現存的獨裁統治體制。至於蔣介石今後的進退未予明確說明,只在文告最後有所暗示:“只要和平可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
張群唸完文告之後,蔣介石徵求聚餐者意見,當蔣問到李宗仁時,李宗仁訕笑著答道:“我與總統不贊成發表的意見。”
此言一出,在座的國民黨中常委谷正綱、張道藩、王世傑等人均不贊成發表這個文告。
蔣介石的目光逡巡一番,然後怒然作色地說:“我並不要離開,只是你們黨員要我退職,我之願意下野,不是因為‘共黨’,而是因為本黨的某一派系。”
李宗仁的臉“唰”地一下紅到了耳根。蔣所講的“某一派系”顯係指他和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
1949年1月1日,蔣介石的“求和”文告發表。同日,新華社廣播了毛澤東撰寫的《將革命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