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如果說,我直接提佛號。那叫事修,那你就不是它的對手了。如果你今天不把妄想拉到心性來,直接在因緣上跟它對撞,那你就很不利。所以我們遇到妄想、過去的業緣在刺激我們的時候,先把心帶回家,再來處理。先調整心態,再提佛號。
【學員提問】第二個,假觀的修行不就是因緣所生法嗎?那麼假觀跟向外攀緣有什麼差別呢?
【師父答疑】不一樣。諸位!假觀的相狀,我們借那個相狀是在我們的規劃當中。比方說,我們到淨土去,我們要借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相狀。這個我們第三個題目會講到。我們借的相狀基本上日常生活是沒有的,比方說成佛的相狀,比方說往生的相狀。所以,假觀的相狀是在規劃未來。但是日常生活的相狀,基本上都跟你的過去有關係,就是還債,生死業緣。這兩個相狀,此相非彼相。有的相狀,你弄得不好是要墮落的。所以假觀的相是我們要規劃的相狀,日常生活的相是不確定的,那叫生死業緣。這樣懂嗎?
反正你的歷練,日常生活還是空觀。我再提醒大家一件事情,遇到事情不是馬上唸佛,馬上持咒,這是不對的。先修理觀再事修,先把你的觀行提起來再提佛號,先把心態釐清了。你一旦產生攀緣心,跟外面的相狀一執著,你提佛號,就很難修了。你要先拉到本來清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妄想;站在一種自性功德力的基礎之下來面對煩惱、面對敵人。你今天不把它拉到一念心性,直接跟它對撞,那你就不容易了,因為它是無始劫來熏習所成,而你的佛號是偶爾修學。如果完全從事修的角度、從因緣的角度,它是熟境界,你是生境界,你不是它對手。如果你今天不拉到一念心性,不靠你的自性功德力來幫助你,就在因緣上跟它對撞,我跟你保證你不是它對手。咱們今天在三界輪迴不是一天兩天的,這個妄想跟了你那麼久,你說消滅它就消滅它?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論因緣的話,它比你資深。
所以我們不能在因緣上修學,這對我們太不利了。這樣你們聽懂嗎?先調整心態,拉到心性,誰都不是你對手。這個就是自性功德力的好。先把自性功德力現出來,再來處理問題。所以我們遇到事情以後先講一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話講完以後你跟相狀開始脫離。脫離以後再來面對它,再提佛號,那叫稱性起修。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弟子覺得,假觀的操作是比較微細一點,就是這個部分想再跟師父釐清一下。師父第一個問題有提到,就是說假觀的基礎,是先有空觀才有假觀。
【師父】先有空觀,先離相。
【學員】那弟子舉個例子來跟師父請教一下,這樣的理解是不是正確。就是說,我們面對相狀作假觀的時候,我們腦袋裡面其實是起名言種子。
【師父】是的,安立名言。對的。
【學員】我們是安立名言的,那這種安立名言方式,其實跟我們一般凡夫在生活中腦袋裡面在那邊思考,這種模式是很像。
【師父】但是你這個名言是佛陀、菩薩,這種名言會讓你產生智慧,那是佛陀的名言、祖師的名言。假觀的名言不是一般的名言,那是會增上的。
【學員】是。弟子這邊的問題是說,因為前面會有一個空觀的基礎,所以當我在提這個名言的時候,我是不是不能跳過空觀那一段?
【師父】對,不能跳過空觀。
【學員】我會有一個明瞭性,有一個明瞭性在那邊思惟道理。那如果我思惟的過程裡面,思惟思惟我有一點喪失了那個覺知、那個明瞭性,我變成好像隔一段時間才突然醒過來,說:啊,我剛才思惟這個名言的時候,好像喪失了那個明瞭性。
【師父答疑】你怎麼會喪失明瞭性?你沒有明瞭性你也不會思考了。明瞭性不可能喪失。你看阿羅漢就沒有明瞭性,阿羅漢就是空、無相、無願,他整天就是也不起煩惱,也不發願求生。什麼發願,什麼成佛,他什麼都沒有,那就是喪失明瞭性了。你凡夫怎麼會喪失明瞭性?不可能,你也沒那個本事喪失。喪失也要有點功力呀,是吧?不可能喪失明瞭性。我們是明瞭性跟妄想打成一片,那個明瞭性就是一種妄想的明瞭性。
我們凡夫你不要怕喪失明瞭性,一般老參比較有可能。老參空觀修得太厲害,尤其那個修無常斷滅空觀的人,明瞭性會破壞。但你一個初學者,你不要擔心喪失明瞭性。你擔心有沒有離相,這個比較重要。
【學員提問】請問我們怎麼操作會變成滅相而不是離相?
【師父答疑】滅相就是說,這個人,比方說你兒子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