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末年,頭曼單于開始統一各部落,建立政權,進入了奴隸制社會。頭曼單于建立了刑法和監獄。他總是四處掠奪,發動戰爭。他下令戰爭俘虜盡歸獲者所有,戰俘變成了自己的奴婢,所以作戰時,匈奴士兵人人爭先,殘酷兇悍。頭曼單于成了一個富有侵略性、掠奪性的、野蠻的奴隸制軍事貴族統治集團的頭子。
頭曼單于把匈奴的國家統治機構按軍事系統進行編制,在手下設定了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共二十四個長,大的率數萬騎,小的領數千騎,都是單于的直接臣屬,單于意即偉大的天子,是匈奴的最高統治者的尊號,他的統治中心在陰山下的頭曼城(今內蒙古包頭市附近)。
漢初的和親政策,是漢朝和匈奴力量對比處於不平衡的狀態下,漢朝實行的一種妥協政策。漢朝因為剛剛建國,國力空虛,所以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求得北方暫時的平靜,目的是維護其新生的政權。
漢初一直到文景時期,共有六七十年的時間,這時的漢帝國正處於恢復時期,國力雖逐步強大,但無為而治的黃老思想又推遲了匈奴問題的解決。匈奴得到漢王朝大量的財物後,仍不滿足,總是彎弓勒馬威脅著南方的富鄰——漢帝國。
由於漢初六七十年的休養生息,到文景時期,漢朝的國力得到恢復,為大規模戰爭提供了雄厚的物質條件。漢武帝在對匈奴關係上,逐步擺脫了前幾位皇帝時的被動局面,在兩者關係往何處去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主動權。他根據匈奴上層集團多次政策變動,相應地做出了反應。漢武帝逐步地從漢初的和親政策轉向了大規模的自衛反擊和軍事懲罰相結合的戰爭政策。
漢武帝剛剛即位為皇帝的幾年裡,對匈奴的背信棄義、違約犯邊的作法投去了關注的目光。當時匈奴單于是冒頓的孫子軍臣單于,他繼承了其父老上單于和其祖冒頓單于貪婪的本性,加重了對漢朝北部的侵擾。
漢武帝並沒有因此做出強硬的反應,主要是以武力抗爭的條件並不成熟。當時漢景帝剛剛駕崩,國內尚待穩定,漢武帝需要有個過程來熟悉軍政大事,而且黃老無為的思想還佔據著大多數統治者的腦子。他們不願因為戰爭而使國家窮敝,因此主和的呼聲在大臣們中間響成一片,沒有人支援漢武帝反擊匈奴。漢武帝雖有心以武力來換取北部的和平,但是他剛即位不久,權力並沒有真正高度集中到他的手裡,他受到了來自宮中和朝廷上不同程度的制約和束縛。
漢武帝還清楚地看到,儘管有匈奴侵擾中原,但匈奴貴族貪心漢王朝的財物,還維持漢匈和親,經常來往長城下,進行邊境貿易。鑑於這種形勢,漢武帝暫時沒有、也沒有辦法改變傳統的和親政策,而是順應時代大潮,重新申明原定的約法,發展兩國間的關市貿易,增加往匈奴方面供應財物,以求得邊境的暫時安寧。
公元前134年,軍臣單于派使者到長安求見漢武帝,要求和親。
和不和親,讓漢武帝頭痛了好幾天,匈奴使者等得都有些不耐煩了。漢武帝決定召叢集臣廷議此事。未央宮中,群臣面紅耳赤,為各自的見解竭力辯護。漢武帝聽了半天,這才分辨出大臣們分為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主戰的以大行王恢為代表,主和的是御史大夫韓安國領隊。
漢武帝讓朝臣們靜下來,他讓大行王恢和御史大夫韓安國就各自的主張談一談自己的理由。
大行王恢搶先發言,他說:“臣以為,漢同匈奴和親,一般看來,保持友好的時間不過幾年,並沒有徹底解決問題,所以臣以為不如不允許和親,而且最好是能夠派兵以武力反擊匈奴。”
韓安國打斷了王恢的話,他反駁說:“在千里沙漠中作戰,是匈奴人的拿手好戲,對漢軍來說,卻不容易取得勝利。現在匈奴的統治者依恃他們騎兵的威力,懷著不易滿足的貪婪心理,四處侵掠。他們的騎兵移動集結速度迅速,不是能用武力輕易解決的。如果派大軍反擊,必須先馳驅數千裡的路程,就是不打仗,人馬也會很疲憊。匈奴人估計他們能打贏的話,就會調動全部的力量來攻擊我們疲憊不堪的遠征軍。如果他們估計難以取勝,就會逃得無影無蹤,大軍也是往返徒勞。所以依臣之見,還是同匈奴和親為上策,免得大軍遠征無功,勞民傷財。”
御史大夫韓安國是個有見識的人。他年輕時研讀過韓非的《雜說》,學以致用,很有心得。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作為梁國的將軍,協助梁王劉武抵抗住了叛軍的猖狂進攻。這以後,他又做過樑國的使者和內使,是梁國實際上的治理者。梁王劉武爭儲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