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部分

當你的行為或表現達不到期望值時,不要心存消極之念,不要小看自己……你應該用積極自我意象取代那些不能在人生中創造價值、不想繼續下去的消極自我意象。

例如,想想有多少次你忍不住說“我總是遲到”。現在,想想你向自己腦海灌輸的是什麼——“遲到”兩個字!

“今後,你不要進一步強化不想保留的習慣,而是對自己說:戒掉它們。那樣做可不像我。下次我要……”

之後,你便要迅速遵守上面說的那些話,使一種全新的安排在頭腦中打下烙印。在本例中,可以這樣想:時常遲到可不是我的作風。我今後每次都要提前10分鐘出發,永遠守時。

李指出,這樣做並不能立即實現“換位”。不過,正如我再三勸說並引導本傑明先生去做的那樣,我們確實需要抓住對那些不想要的、沒有好處的行為所做的反覆而習慣性的“證實”,將其從腦海中剔除,以打斷有百害而無一利的思維模式。如果你經常做到反覆剔除再三出現的具體想法,自動失敗機制就會停止將它再向外界傳送。你的自我意象將會得到這種資訊:如果她每次都對我們喊出“剔除”這樣的話,那麼我們再將這種內容傳送出去就毫無意義。我們不妨試一點其他內容。你看看,我們總在與自我意象進行潛在的對話。透過每次都運用“切斷模式”這種技巧,反覆對積極內容進行肯定的確認,你就能成為自己反覆印證新的自我意象的“權威來源”(不要忘了,“權威來源”、反覆以及強化是這種灌輸過程的三個要素)。

如果快樂成了我們綜合思維習慣的最終結果,那麼,改變某一具體習慣的技巧就會非常有用。李·彌爾蒂爾曾在數百個電視脫口秀節目中任專家嘉賓,談論“習慣改變”問題,還以心理控制技巧為基礎,就這一主題製作了她自己的錄音課程。這些節目和課程你也許可以拿來為己所用。

一個剔除消極想法的練習

戰爭藝術電影明星布魯斯·李曾做過一個練習,以擺脫消極想法的困擾:他在想象中看著自己把這些想法寫在一張紙上,然後把紙揉碎,在火上點燃,直到燒成灰燼。

已故的布魯斯·李的密友、演員、企業家查克·諾里斯則把李的練習又向前推進一步。諾里斯在自著的《你身上看不見的力量》一書中寫道:“其實,無論有什麼消極想法,我都把它寫在一張紙片上,然後燒掉。把灰燼處理掉時,這些想法也從我的腦海裡消失了。”

應該指出,這些人(成功伸入李·彌爾蒂爾;戰爭藝術踐行者,成功演員、製片人和伸入查克·諾里斯)絕非“想入非非”型的人,他們既不幼稚也不愚蠢,而是最高水平的實用主義者。他們找到了一種簡單易行的手段,透過一種有意而為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思想。

想快樂就必須做出犧牲

犧牲?是的。你也許要犧牲懷疑態度、憤世嫉俗的心理、過時的習慣和信仰。儘管這些東西對你沒什麼好處,但卻讓你“舒服和坦然”。

在丹尼爾·笛福的傳世佳作《魯濱孫漂流記》中,魯濱孫由於船隻失事被拋棄到一個荒島上。他將營地安放在漂流上岸的地點附近。但是,隨著開始探索整個島嶼,他很快發現,從各個實用角度出發,他將營地安排在島嶼的這個位置都是不明智的。荒島另一邊可以更好地獲得食物,更容易建立安身之所,還有其他一大堆好處。但是,即使魯濱孫懂得這些道理,他卻仍然懶得實施!

可不能任憑“懶得動”想法禁錮了我們的自我意象和伺服機制!當理性思維告訴我們某種東西不適用時,我們就必須著手嘗試新方法。有一條廣為接受的格言把“神經錯亂”定義為固執地做同一件事,同時卻希望得到不同結果。朋友們,你們不是一棵樹,深深紮根於某個心理學或行為學的土壤,無法挪到某個陽光充足之地。你也許像魯濱孫一樣不願挪動自己的根基,但是你完全有這個能力!

有位科學家檢驗了快樂理論,並且挪動了不快樂的根基

埃爾伍德·伍斯特博士在他的著作《肉體、心智與靈魂》中,描述了一位世界知名科學家的證言:

直到50歲,我還是個既憂鬱又沒用的人。我賴以成名的所有作品沒有一篇得以發表……我生活在持續的憂鬱和挫折之中。也許最讓我痛苦的症狀是頭疼,頭時常疼得頭暈目眩。這種情況通常每週會在兩天裡反覆出現,那時我什麼也幹不成。

我讀過一些“新思想運動”的文學作品。在當時,這些作品似乎是無稽之談。我還看過美國心理學家、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一些作品,他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