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
你的看法能使不快樂的事雪上加霜
當遇到不幸事件,身陷悲慘處境甚至面臨最不利的局面時,只要不向災難傾注我們自怨自艾、怨恨以及主觀的消極看法,就算不能完全變得快樂,我們通常也能設法使自己更快樂些。
“我怎樣才能快樂起來呢?”有位女士問我。她的丈夫是個酒鬼。“我不知道,”我說,“不過,如果你不向自己的不幸增添怨恨和自憐,肯定就能比現在更快樂。”
“我怎樣才有可能快樂起來呢?”有位伸入問我,“我剛剛在股票市場損失20萬美元。我既瀕臨破產,又覺得很是丟人。”
我說:“不要將自己的主觀看法加入到事實中,你就能快樂起來。你損失了20萬美元,這是事實;你瀕臨破產並且覺得丟臉,這是看法。”
於是,我向他推薦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的一句名言,這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歡的一句話。這位聖賢說:“讓人苦惱的並不是發生的事本身,而是他們對所發生的事的主觀看法。”
幸福與不幸福=事實對看法
當我宣佈想當一名醫生時,有人告訴我,說我的願望不會實現,因為我的家人和親屬都沒有錢。母親確實很窮,這是事實,但我永遠不會成為醫生,這卻只是一種看法。後來又有人對我說,我不可能在德國上研究生、一位年輕的外科醫生不可能在紐約掛牌營業、靠自己從事整形醫學事業不可能。而這些事情我都做到了。其中有一點幫助了我,就是我始終提醒自己:所有這些“不可能”都是看法而非事實。我不僅透過努力實現了目標,而且在此過程中非常快樂,即便把外套大衣拿去典當以購買醫學書籍、為買到用於解剖的屍體而不吃午飯,我也沒有覺得不幸。我曾經與一個美麗的姑娘相知相愛,但她後來卻嫁給了別人。這些都是事實。但是我不停地提醒自己,認為這是一場“災難”,認為人活著沒意思,都只是我的主觀看法。我不僅沒有山窮水盡,而且事實證明,這件事成為今生今世發生在我身上的最幸運的事情之一。
寫首版《心理控制術》之後的那些年,經常有訪談者或觀眾問我能否將心理控制理論歸結為一個帶有“不成功則成仁”性質的觀點、某一句話或一種技能。你在人生中有了它,要麼成功,要麼就失敗。第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時,我怔了一下,以為這是對我個人的不敬,於是便有些慍怒:他們怎敢提議將心理控制理論濃縮為針尖那麼一點文字,使我的所有艱苦勞動變得無足輕重?當然,這是因為我錯誤地理解了人們“化難為易”的願望(這完全可以理解),對我個人和我的工作並無絲毫不敬之意。好在我運用理性思維對自己倡導的理論進行了實踐,從而阻止這種看法像一根針針見血的鋼針一樣,刺進我自我意象的“面板”。這也讓我想出了這個“全域性性”問題的答案(這絕非巧合):
心理控制理論的實質,就是準確而冷靜地、從而最終自動地將事實與假定、事實與看法、真實情況與放大的障礙分離開,使我們的行動和反應牢固地建立在真相而不是自己或他人看法的基礎之上。
能帶來快樂的人生態度
前面指出,由於人是具有目標追求能力的生物,當人面向某個積極目標併為某個想要的目標奮鬥時,能夠自然、正常地發揮功能。快樂是人正常、自然運轉的表現,當人作為目標追求者活在世上時,無論環境怎樣,他們通常都會覺得很快樂。那位年輕的企業家朋友非常不開心,是因為他損失了20萬美元。托馬斯·A·愛迪生價值數百萬元的實驗室被一把火燒得精光,而且拿不到任何保險金。有人問他:“在這個世界上你還有什麼可幹?”“我們明天一早就會開始重建實驗室”,愛迪生說。他始終保持著積極進取的態度,無論面臨什麼災難,他都一如既往地追求目標。正因為始終保持著一種對目標不懈追求的人生態度,所以我敢說他絕不會因為受到的損失而非常不開心。
回首自己的人生經歷,我發現自己不快樂的那些年是開始從醫生涯的早期。那時,我是一個為勉強餬口而掙扎的醫學學生。好多次,我又冷又餓、衣衫襤褸。我努力工作,每天至少工作12小時左右;我經常不知道支付月結房租的錢從哪裡來。但是我卻執著地始終懷有一個目標。我有實現目標的強烈願望,有堅定和堅韌的精神,而正是這種願望和精神,使我不停地向目標靠近。
我向那位年輕企業家講述了所有這一切,並且提出:他不快樂的感覺的真正根源,並不是因為損失了20萬美元,而是他失去了追求的目標;他失去了進取的人生態度;他選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