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的,我們就無法提升管理水平,就談不上水平有高低之分。
因此,優秀的管理是無形的、變化的,能適應組織發展變化的就是最好的管理。
靜態相對
某項決策開始時,因為無法準確預測未來,那麼此項決策真理究竟是在誰的手中呢?
這種不可預測反映在管理模式靜態相對性,如果真理在少數決策者手中,那麼此項決策的後果表現出獨裁管理的優點、民主的缺點;如果真理在多數人手中,那麼此項決策的後果表現出民主管理的優點、獨裁的缺點。
所謂武斷與果斷就決策過程來說是無任何差別的,不同主要取決於結果,結果正確就被人稱為果斷,結果錯誤就被人稱為武斷。
獨裁和民主還表現為集權和分權,即中央集權類似獨裁,中央分權類似民主,這同樣出現相對性。中央過於集權,有時能集中財力辦大事,快速發展,我國計劃經濟時代也曾有輝煌的發展高峰,但有時能出現經濟僵化。我國經濟宏觀調控一直有怪圈:一抓就死,一放就活,一活就亂,一亂就抓。
動態相對
組織的行為是連續的,決策行為是不斷髮生的,過去的某些決定因為獨裁者的英明而產生輝煌成功,是否下一個、下一批的決策,獨裁者就一定正確呢?
這很難,人們對事物變化的規律是無法完全準確把握,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但是我們的慣性思維總在不斷的反饋作用下,喪失了敏銳的判斷能力。
在某位能人表現出色才能時,我們總幻想能一勞永逸地依靠他,持續信任賭博的結果往往是不幸的。在彙集眾人智慧成功後,原有的模式又持續作用到各項決策中,很自然無法保證每一次的成功。
環境相對
組織不斷變化,環境、管理者自身年齡、心理、慾望不斷變化,決策者肯定無法能適應所有的變化。管理學中有領導權變理論,即換個崗位、部門、企業,原有的管理方式就必須相應改變,領導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越大,他的管理能力就越強。
從這個角度考慮,決策事件過程就是選擇領導模式甚至選擇領導人的過程。所以中國革命史準確來說,是歷史選擇了共產黨、選擇了毛澤東,毛澤東優秀的軍事才能決定他能勝任歷史的選擇。
波動相對
我們說應該以成敗論英雄,以結果好壞論決策正確與否,但是決策過程與決策結果存在時空差,我們必須透過執行過程來達到決策結果。因此,即使理論上正確無誤的決策,沒有很好的執行過程也無法達到預期結果,那麼當我們用執行偏離的結果來評價最初的決策時,是否存在相對性呢?
如果你是一位優秀的管理者,當你的正確決定沒有被下屬貫徹執行,導致出現不良的決策後果時,下屬如何評價你的能力呢?他們正因為不接受你的觀念而偏離執行,那麼他們又怎會認為是自己的原因導致決策失敗呢?
因此決策過程的偏離將導致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錯誤的決定在執行偏離中有時能產生預期的樂果,正確的決定卻可能在執行偏離中產生無法彌補的損失。
從波動角度看,決策有時全靠運氣,很難分對錯,這也是為何點子大王、經營之神之類的書能胡說八道的緣故。什麼某企業成功秘訣以不變應萬變,什麼某企業奧妙以萬變應萬變,無差別市場營銷就舉可口可樂公司,市場細分又舉另一跨國公司,這樣的奧妙累積起來等於沒說。
管理波動相對性還表現在用人決策中,沒有人天生就可以當領導,天生就是CEO。那麼把一個人提升到領導崗位特別是一把手就會出現波動效應,有的人因為領導崗位的培養導致產生領導才能或者增強領導能力,更能勝任工作,而有的人卻在提升到新崗位上不能勝任,給組織造成了損失。
那麼在提拔時,能判斷這個人一定能勝任嗎?
肯定不能,如果可以的話那老闆就太好當了,選擇一個好的CEO不就行了嗎?實際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判斷行不行,單純看性格、經歷、見識等都只是參考,不能完全確定。
所以管理波動相對性是造成組織決策難、用人難的核心本元。
結論:管理四種相對論是較普遍的真理,它導致管理模式沒有絕對優秀的、可以放任四海拿來就可以用的模式,管理模式必須要根據不同的組織、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員、不同的文化採用相對的適應措施。管理模式只存在相對好壞沒有絕對好壞,任何不理解管理相對論的人,談管理理論都只是蒙人的。書包 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