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選舉法要領》和《議院未開以前逐年籌備事宜清單》,並宣稱“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欽定憲法,以期永遠率循,罔有逾越。”
一場自上而下的立憲運動就此誕生,它要掀翻的是中國綿延二千餘年的****制度,一個農業文明下超穩定的社會制度。
清廷正式頒佈憲法大綱、搞公開政治的做法,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亙古未有之事。按照《籌備事宜清單》,中國的憲政思路仿照日本,既以九年為限,逐步過渡,並詳細開列了這9年的籌辦大事和時間表。
第一年(1908年)籌辦諮議局、頒佈城鎮鄉地方自治章程、國民普及教育、編訂重要法典等。
第二年(1909年)舉行諮議局選舉、頒佈資政院章程、人口調查、設立各級審判廳等。
第三年(1910年)資政院開院、籌辦廳州縣地方自治、頒佈文官考試製度等。
第四年(1911年)續辦各級地方自治、頒佈地方稅章程等。
第五年(1912年)各級地方自治初具規模。
。。。。。。。。
從規劃和時間表來看,設立議員,人口普查,減少文盲,地方自治,召開國會等92項重大改革,每一項都是新鮮至極的大事,對於一個向現代國家轉型的舊中國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正在自覺或不自覺地朝著現代國家推進,隨著立憲的進行,傳統的國家正在逐步解體,特別到了預備立憲,更深刻地觸動傳統政治體制中最保守最核心的成分………****皇權。在這個結構性變化即將來臨的時候,任何的魯莽和冒進都將給中國的未來帶來災難。
對大多數國民來說,立憲的前途的是光明的,但是,舉朝歡呼中,卻又一點人們看不見的隱患摻雜其中,正如日本首相桂太郎冷眼旁觀的那樣,“立憲和國會等制度是好的,但需要很長時間的準備,中國現在走得太快,一定會出問題的”。
桂太郎的語預言無比精準,權力的分配如果不經過小心翼翼的精確切割,必然會把絕好的大局葬送,而接在預備立憲的第二年,大事接二連三的發生了。
一手製造這些大事的有個共同的屬性,士紳階層。
作為立憲派的急先鋒,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士紳群體,在封建王朝落寞的最後一刻,走上了歷史舞臺的最前列。
他們的到來可不是什麼好訊息,除了滿口立憲主張,心中懷揣的是一顆怎麼也等不及的心。
按照1908年的籌備立憲路線圖,清廷要進行九年的預備工作後方能召開國會,頒佈憲法。但是,一旦民眾的力量被髮動起來,其程序和結果便不是改革的設計者所能控制和預料的了,隨著慈禧太后的突然逝去,中央權威蕩然不復,改革程序再也無法按計劃進行,一個政治上四分五裂的國家要搞一次接骨續命的超級大手術,那無異於作死。
“九年立憲太久,最好三年,或者就在今年!”
立憲派叫囂著,他們急迫的想從封建統治者拿走權力,而權力慾一旦膨脹起來,勢必會和初衷背道而馳。
從1907年秋天起,各地立憲派便紛紛上書清廷,要求速開國會,而在1909年10月各省諮議局第一次開會時,江蘇諮議局議長張謇通電各省諮議局,建議組織國會請願同志會。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聯絡,各省代表於12月18日陸續抵達上海,開會商議請願速開國會之事。
當然,商議的結果眾所周知:一步一步來?抱歉,我們等不及,快點,再快點,最好一步到位,家天下?呵呵,現在是紳天下。
“期以一年之內召開國會,則天下幸甚!”
以士紳為主體的諮議員抱著這樣的想法,毅然踏上了進京的火車,“縮短年限,速開國會”,就差後面再跟上一句“超英趕美”了,總之,他們就是要把這樣的聲音,傳進最高統治者的耳朵裡。
於是,1909這一年的頭一個月,載灃,葉開,以及清廷所有的重臣都能聽見同一個聲音。
一大波立憲派正向京城逼近。。。。。
第一百三十七章 京城動態
立憲派代表喊著口號湧進了北京城,浩浩蕩蕩足足有上百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各省的諮議員,以及有名望的讀書人,留洋派等等,他們合夥組成了請願團,一起向朝廷施壓。
請願團赴京的事很快就傳遍了整個京城,在得知他們的目的是“速開國會,請求行憲”後,京城的報業開始為他們搖旗吶喊,與此同時,不少官僚立憲派也加入了他們的行列,短短几日,請願